日前,南开大学百年校史主题展开展。回顾百年光阴,光影文字的交错之下,映照出一个“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这里,我们将这一展览进行了梳理,希望广大网友看到,这所学校是如何用一百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爱国奋斗,公能日新”之路的。
育才救国 兴学图强
“南开学校系因国难而产生,故其办学目的旨在痛矫时弊,育才救国。”南开创校校长张伯苓在《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中写道:光绪三十年(1904年),苓与严范孙先生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知彼邦富强,实出于教育之振兴,益信欲救中国,须从教育着手,而中学居小学与大学之间,为培养救国干部人才之重要阶段,决定先行创办中学,徐图扩充。
从1904年至1937年,南开人经过30多年的努力,逐步构建起一个包括大、中、小学在内的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教育体系。
周恩来是南开中学优秀毕业生、南开大学首期学生。张伯苓多次称赞: “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在他青少年时期,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社会危机空前深重,人民命运十分悲惨。面对国家危难和人民困苦,周恩来同志决心“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誓言“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立下“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远大志向。他投身五四爱国运动,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随后远赴欧洲勤工俭学,通过反复比较,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
在五四运动大潮中,1919年9月16日,周恩来、马骏等发起成立觉悟社,成为天津反帝爱国学生运动中心。1920年1月29日,周恩来、马骏、于方舟等 26 名学生代表被捕,遭监禁达半年之久。出狱后,周恩来受南开大学范孙奖学金资助,于1920年11月赴法勤工俭学。
周恩来在延安与天津英文报刊《华北明星报》记者的谈话中提到:“我在天津南开读中学、大学,这个学校教学严格,课外活泼,我以后参加革命是南开教育影响的。”
扎根中国 服务中国
1927年张伯苓赴东北考察,深感“不到东北,不知中国之博大;不到东北,不知中国之危机”。回津后在南开大学成立满蒙研究会,开展东北三省实地调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研究所发布的“南开指数”享誉海内外。以何廉、方显廷为首的南开经济学人在其创办的《大公报·经济周刊》上发表研究成果,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转嫁经济危机的做法。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与天津永利碱厂、利中制酸厂密切合作,打破了日本在华北地区对酸碱工业的垄断。
1928年《南开大学发展方案》中提到:吾人为新南开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吾人所谓土货的南开,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
到抗战爆发前夕,南开大学已成为著名高等学府。北洋政府教育部1925年考察后称:“就中国公私立学校而论,该校整齐划一,可算第一。”教育家陶行知1934年指出:“什么学校最出色?当推南开为巨擘。”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南开大学名师云集、群英荟萃。梁启超、姜立夫、邱宗岳、杨石先、范文澜、竺可桢等众多知名学者在校任教。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表达了南开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张伯苓表示,允公,是大公,而不是什么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已,算不得什么公了。允能者,是要做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所谓的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接受新事物,而且还要能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还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抗日爱国 刚毅坚卓
南开大学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第一所被日寇毁掠并化为焦土的高等学府。日寇毁校后,南开大学被迫南迁,与北大、清华合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在云南昆明办学历时八年,三校融合“清华和南开的严谨教学的精神,及北大自由研究的传统”,紧密合作,谱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
自1919年建校以来,南开人始终将自己的命运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有名可考的烈士就有36位。其中,马骏、于方舟、陈镜湖、郭永怀堪称杰出代表。他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国家民族的忠诚担当,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开国继兴 革故鼎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南开大学对旧教育体制进行全面改造,并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承担起建设综合性大学的新使命。
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南开大学,并作出重要指示:高等学校要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1951 年、1957 年、1959 年周恩来总理三返母校。1959年5月28日,周总理视察南开大学时对师生提出希望:南开在新的时代,有新的校风,有新的教学特点,要保证质量,真正能够很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将来共产主义服务。
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南开师生“向科学进军,学好功课”。1955年5月29日,南开大学首届科学讨论会召开;杨石先响应周恩来总理的号召,毅然放弃从事多年的药物化学研究工作,率先转入国家最急需的有机农药化学研究;何炳林从1956年开始主持试制的离子交换树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首枚原子弹研制成功作出贡献。
1951年5月,《南开大学爱国公约》发布,提出:为建设富强、康乐、民主、自由、统一的新中国而奋斗。
改革奋进 科教兴国
1979年1月13日,南开大学党委传达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决定把学校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
在重大科学前沿创新方面,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 15 项研究成果和杨石先受到全国科学大会表彰;1990 年以来,李正名院士带领团队成功创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农药,填补了我国传统农作物长期没有除草剂的技术空白,满足了我国农业发展重大需求,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长期垄断的历史;母国光院士的光学信息处理机等研究成果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1980年,费孝通先生在南开创办社会学专业班,被誉为“中国社会学黄埔一期”;1982 年,南开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恢复成立社会学系;1986 年,“跨国公司在世界发展中的作用与中国开放政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开大学召开,滕维藻教授担任大会主席;1987年,谷书堂教授在国内率先提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观点,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国内,南开大学率先与加拿大约克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创造“南开—约克模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管理人才。
从1985年起,南开大学连续为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举办对外开放领导干部培训班,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
1987年,南开大学与北美精算师协会签订联合培养精算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合作协议,开创中国精算教育的先河。
南开大学在全国高校中较早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着眼“三个面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南开学生以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富于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杨石先、陈省身、吴大猷、吴大任、申泮文等一大批南开教育工作者厚积薄发、锐意进取,积极投身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并以其渊博学识、高尚品格和敬业精神深刻影响了一代代南开学子。
2017年9月20日,南开大学入选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并成为36所A类高校之一。形成“7+8+X”的学科建设布局,率先冲击世界一流学科,巩固发展学科高原,支持新兴交叉学科与新增学科建设。
南开大学提出,要建设“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以“人才”为重点,以“学科”为牵引,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引领,以“开放”为突破,以“管理”为支撑,以“文化”为纽带,坚持聚力登峰式发展,坚持学科集群式发展,坚持前沿交叉式发展,到2019年,基本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到203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本世纪中叶,整体实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一校三区”校景图
四个服务 矢志强国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提到: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近五年,南开大学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50项,位居全国高校第五,积极服务“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自贸区等国家建设,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承担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1400余个,为各级党政机关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500多份。
2018年,中国工程院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院依托南开大学建设,旨在打造全国发展人工智能的排头兵和桥头堡。17位院士专家受聘,在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发布“人工智能蓝皮书”,为探索智能科技发展、实施“天津智港”“1+10”行动计划提供解决方案。
此外,南开大学还成立了生态文明研究院、倡立生态文明教育联盟、推出生态文明系列教材和慕课,建构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近年来,学校大力发展应用性文科和新工科,着力构建有南开特色的现代工学体系,新组建了金融、材料、统计、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学院,开展生态文明、大数据、智能科学研究。创办全国首个智能医学工程本科新专业与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医学院筹建联合研究机构,建设医学国际协同创新中心,打造“医、教、研、产、学、用”六位一体的国际学术平台,与天津12家医院确立战略合作关系,在医疗技术服务,科研平台建设,教学研究改革,医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紧密对接,深度融合。
近十年学校SCI收录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14.84次,在全国累计被引用篇数较多的高校中保持第1位,展现了学校在基础研究以及引领性原创研究方面具有强劲实力。
牢记嘱托 立德树人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南开大学走出了心系国家、服务社会的爱国道路,铸就了公能品格,彰显了充满朝气、面向未来的青春精神。这些都凝结于“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之中。
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南开大学坚持立德树人,弘扬优良传统,在全国高校率先制定公能素质教育实施纲要,推进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南开大学是由一群不服输的中国人创办的,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相偕行。回望百年南开,“爱国奋斗”始终是主题主线,“公能日新”始终是核心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张伯苓先生的“爱国三问”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南开人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对标一流,追求卓越,勇做标杆,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交出一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南开“答卷”。
http://www.tjyun.com/system/2019/01/17/03667409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