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今晚报:我们相信,先生一定在天微笑
来源: 今晚报12月4日1版发稿时间:2007-12-04 17:02

在陈省身先生离开我们三周年之际,众亲友聚首南开园,回忆先生的点点滴滴——

  

  朱经武院士深情回忆岳父。

  叶嘉莹教授讲述与陈先生相识过程。

  南开学子自发纪念大师。本组摄影本报记者左 山

  本报记者孙 诚 通讯员 张 国

  2004年12月3日,“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永远告别人间。3年后的这天,陈省身之婿、著名物理学家朱经武院士在南开大学参加纪念岳父的活动时,忆起那心痛的一刻仍难掩哽咽。他说:“我相信陈先生现在一定在微笑。”

  女婿朱经武:世间对他的纪念从未停止

  在“南开名人讲座”上演讲“陈省身先生与我”时,朱经武说,陈先生的一些未完的梦想正逐步得到实现,如他所钟爱的南开数学所已成为数学重镇,中国已经是一个数学大国,而且正在向数学强国迈进,数学界著名的“陈省身猜想”不再是空想。

  陈省身先生一定在微笑——3年多来,无论东西方,世间对他的纪念从未停止。他是大树,身后成长着森林。他的事业后继有人,他为之奋斗的数学仍在进步,他最后的日子里潜心思索的庞加莱猜想,已被俄罗斯科学家解开。

  女儿陈璞:父亲去世后没有被忘记

  了解陈省身的人都知道,陈先生的生命快乐、健康。他从来不感觉痛苦,生活非常充实。在朱经武与陈省身的女儿陈璞决定结婚之前,大数学家对未来的女婿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他还开玩笑说:“你们最好生八个孩子,取名从‘朱一戒’、‘朱二戒’叫到‘朱八戒’。”

  外孙女读大学时一度把长发改为短发,这让一向主张“无为而治”的陈省身慌了,“一天到晚给我打电话说,你的女儿不得了,要把头发剃光。后来我们见到,只是短一点而已啊。”朱经武说。

  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巨人,在数学上振兴了一个学科。被先生视为“第三个孩子”的南开数学研究所,在他逝世后被更名为“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他向国家倡议在南开建造的数学中心大楼,被命名为“省身楼”。他的故居宁园,被辟为“陈省身故居”。女儿陈璞说:“父亲去世后没有被忘记。家人感谢南开大学、感谢天津、感谢中国对他的照顾。”

  杨振宁:他是自己最敬重的兄长

  杨振宁与陈省身相交70年,而陈杨两家的交情却不止70年。杨振宁昨天在南开大学透露,当年陈先生夫妇的大媒就是杨振宁的父亲,而陈省身先生的女儿陈璞与朱经武的姻缘也是由杨振宁亲自“把关”的。为纪念这位自己最敬重的兄长,杨振宁赋诗一首,中有一句:“千古寸心事,欧高黎嘉陈。”将陈省身与数学史上的欧几里得、高斯、黎曼、嘉当等大师并称。当陈省身进入微分几何领域时,这是一门即将“死去”的学科,但他却像魔法师一样,使它复活了。

  “在对中国数学有贡献的人当中,毫无疑问陈先生的贡献最大。不仅因为他在国际数学界是绝对大师级的人物,而且他1986年以后在南开建立了数学研究所,培养了很多人才,使这里变成了一个国际知名的数学研究单位,这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功绩。”杨振宁说。杨振宁叮嘱陈省身的关门弟子、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所所长张伟平,将每次国际会议留一张照片,便于工作的积累。张伟平说,今年这里就已经举办了16场数学国际会议,杨先生对此深表欣慰。

  见到这么多年轻的南开学子,杨振宁不禁回顾起中国科学一个世纪来的进步,他深有感触地说:“我相信在这个发展势头下,以后10年、20年,在座的各位中极有可能走出能写下21世纪中国数学辉煌篇章的人。”

  叶嘉莹:与先生相识是美好机缘

  “他没有敌人”,为他作传的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授张奠宙在昨天首发的《陈省身与中国数学》一书中写道,“为陈省身先生写传是我毕生的荣幸。”

  同样觉得幸运的还有年过八旬的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叶嘉莹。她在纪念活动上说,与陈省身先生相识是“这么美好的机缘”。上世纪80年代的南开园,两位著名学者均在此讲学,住在同一幢楼。“他一定不认识我们教古典诗词的这么渺小的人”,直到有一天,叶嘉莹在自己的课上忽然发现台下坐着陈省身夫妇。

  陈省身逝世前不久,南开大学为叶嘉莹庆祝八十华诞,陈先生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赠予这位著名诗人,被她一直珍藏着。

  唯有努力工作才能告慰先生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葛墨林院士说,陈先生走后,数学所度过了一段相对困难的时期。但在大家的集体努力下,南开数学所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又要走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说:“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先生的是,他亲手创办的南开数学所在年轻的数学家张伟平所长的主持下,学术繁荣,人才辈出。伟平和他的同事们,继承了先生的事业和遗志,以坚忍不拔的努力、卓有成效的工作、宽阔的胸怀和学术视野,进一步推动了南开数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陈省身的老朋友、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社创始人潘国驹在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当场表示,决定在南开大学设立世界科技出版社的国内分支机构,以便于更好地合作,那是陈先生生前的嘱咐。潘国驹说,1980年陈先生就给新加坡数学界提出了不少建议。“今天,新加坡数学有了一定的成就,一部分是归功于陈先生第一次访问时的一些意见。比如新加坡数学研究所和高等研究所的成立,都跟陈先生的建议有关系。”

  “我们要努力工作,要知道,陈先生的在天之灵在审视着我们。”葛墨林说,唯其如此才能告慰先生。

 

编辑:陈鑫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近500人报名 南开大学2025年...
南开教授受邀赴俄出席国际反...
南开大学举办2025年全国知识...
校领导为五学院师生讲授“形...
南开团队荣获第十九届中国发...
【学习教育】学校组织党员干...
宁宗一先生向学校捐赠著作和...
《光明日报》整版聚焦:从爱...
南开—伯明翰—格拉斯哥2025...
学校召开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会议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