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成
1932年,刘长春孤身一人参加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成为中国参加奥运会的第一人。然而,刘长春的奥运征途却是一番坎坷,如果没有爱国将领张学良的慷慨解囊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与国际奥委会积极斡旋,刘长春恐怕也要与奥运失之交臂了。
1932年7月,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因“经费紧张”,南京政府一再宣称不派代表参加。日本则认为有机可乘,加紧策划“新国家”(即伪“满洲国”)派选手参加,大连的《泰东日报》先后5次发表关于刘长春、于希渭代表“满洲国”赴美参赛的报道,激起全国人民的一片反对之声。张伯苓领导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旗帜鲜明地表示:坚决抵制“满洲国”参加奥运会,主张中国应针锋相对地派选手参加奥运会。极富民族气节的刘长春也在1932年5月末的《大公报》上发表了“伪报所传,纯属虚构谎言。我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绝不代表伪‘满洲国’出席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声明。看过声明后,张学良对刘长春说道:“你的声明,我看过了,有骨气!”
7月1日,张学良在出席毕业生典礼大会时郑重宣布:“捐赠8000银元,特派应届毕业生刘长春、于希渭为运动员,宋君复教授为教练,代表中国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刘长春同学此次参赛为有史以来第一次,意义无穷。”随后,张学良分别致函南京政府外交部长和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张伯苓、王正廷,申明此举的重大政治意义,并请张伯苓尽快与国际奥委会取得联系。张伯苓遂急电国际奥委会,为刘长春、于希渭报名。虽然当时已过了报名时间,但在张伯苓的多方努力下,奥委会还是很快复电同意了。当时身在大连的于希渭,因始终在日本特务的严密监视下,甚至被公开拦阻,而未能成行。于是,7月8日上午10时,刘长春、宋君复乘美国“威尔逊号”邮轮从上海出发,赴美国参加第十届奥运会。中国人终于第一次步入了奥运会的神圣殿堂!这一举动弘扬了中华正气,写下了中国参加奥运会的重要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