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郭美琪)近日,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树景老师的带领下,“河北省太行山脉野外昆虫考察”实践队踏上了前往河北省太行山脉的实践之旅,围绕“河北省太行山脉昆虫野外采集与山区农业协调发展研究”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知识与行动交融的探索。
太行山拥有丰富的生态系统和多样的生物种类,为昆虫研究提供了天然的宝库。在太行山脉的不同海拔带,师生们划分区域展开“拉网式”采集。王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观察采集收获并对昆虫进行物种鉴定。学生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昆虫分类、生态习性等知识,对采集到的昆虫进行初步判断和记录。
太行山区的昆虫多样性,在农田与山林的交界地带体现得尤为明显。害虫类中,玉米螟会蛀食玉米茎秆,蚜虫群集在菜叶或嫩梢上吸食汁液。而益虫的存在,为农田生态筑起了天然防线:中华蜜蜂穿梭于果树花间传粉,七星瓢虫以蚜虫为食,赤眼蜂会将卵产在玉米螟的卵内,通过寄生抑制害虫繁殖。在师生们的采集记录中,还发现了不少“中性昆虫”,如蜣螂分解粪便促进物质循环。这些昆虫共同构成了农田的“生态网络”,其种群数量的变化,直接反映着农药使用强度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昆虫在山区农业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既可能是农作物的守护者,帮助授粉、控制害虫数量;也可能成为农业生产的威胁,啃食庄稼,传播病害。师生们通过对太行山脉昆虫的深入研究,旨在揭示昆虫与山区农业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为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老师带领同学们与当地村民交流。经过观察了解,太行山区的农作物以玉米、包菜、苹果等为主,农药选择多围绕这些作物的病虫害防治。针对苹果等经济作物的真菌病害,农民会使用多菌灵等杀菌剂;部分地块还会用除草剂控制田间杂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一些农户开始尝试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Bt)、苦参碱等,这些药剂对靶标害虫针对性强,对蜜蜂、寄生蜂等益虫的伤害较小,正逐步成为传统化学农药的补充。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关注昆虫的种类和数量,还仔细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行为习性,以及对周边农作物的影响。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引人深思:长期过量使用广谱杀虫剂,会使益虫数量锐减,反而使害虫因失去天敌而更易爆发;而合理搭配生物农药、减少化学药剂使用的地块,昆虫群落更稳定,农作物产量也更有保障。这也正是研究“昆虫与山区农业协调发展”的意义所在——从昆虫的生存状态中,寻找兼顾产量与生态的农耕智慧。通过这些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学生们希望能找到平衡昆虫生态与农业生产的有效方法,促进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河北省太行山脉的实践活动,是一次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也是一次为山区农业发展贡献智慧的行动。通过对昆虫的野外采集与研究,师生们在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交叉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精心呵护与科学管理。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滋养万物的沃土,为山区农业的兴旺、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