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讯(通讯员 张开奔 张春晖)近日,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山魂·南开情”实践团队赴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何家冲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在指导教师赵可欣和队长张春晖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先后走访了何家冲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何家冲学院等,通过实地参观、交流探讨和专题学习,系统学习红二十五军长征历史,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1934年11月16日,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二十五军近3000名将士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从何家冲村头的古银杏树下集结出发,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旗帜,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途。这支平均年龄不足18岁的队伍,历经10个月转战豫鄂陕甘四省,行程近万里,不仅成为第一支抵达陕北的红军部队,更在鄂豫陕边区播撒革命火种,留下2000余人的革命力量。
实践队员们来到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门前,那棵见证过红军将士“虽九死其犹未悔”壮志的古树依然挺拔矗立,仿佛在静静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参观过程中,队员们借助AI技术查询史料、开展专题研讨,深入了解红二十五军长征历程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脉络。在何家冲学院等地,当地讲解员细致生动的解说,让队员们对“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内心深处的红色信仰愈发坚定。
完成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党史学习后,实践队循着“红色足迹”迈向“绿色征程”,前往信阳市罗山县九里湖生态保护区和董寨观鸟基地开展生态文明研学,在绿水青山间厚植爱国情怀。
在生命科学专业队员的引导下,实践队成员们沿环湖生态廊道开展物种调查。龙葵、野生绿豆等乡土物种长势喜人,水稻、板栗等经济作物与生态系统良性互动,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大家深刻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守护高质量发展的“绿色银行”。
九里湖湿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的重要野化放归基地。朱鹮作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对当地生态保护意义重大。十年来,当地党委、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系统治理,完成退耕还湿3200亩,修复湿地植被41万株。在各方努力下,朱鹮种群由最初的17只增至280余只。队员们走进人工孵化室、野化训练场,记录朱鹮从“笼舍休憩”到“振翅蓝天”的全过程。
队员蔡雪菲说:“参观了河南罗山九里湖和朱鹮生态保护园区后,我深切感受到湿地修复与物种保护的显著成效。朱鹮种群在生态保护中能够自由地繁衍生息正印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这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长征出发地的铮铮誓言,到九里湖湿地的粼粼碧波,队员们深刻体悟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昔日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抛洒热血,今天中华儿女为美丽中国砥砺奋进。“红色基因”与“绿色使命”在罗山交相辉映,激励着南开学子将“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担使命、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