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马铭璐 刘子钰 王楚)7月,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以“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为目标,在国内河北、四川、山西、天津等地18个乡村(社区)与西班牙、意大利两国同步启动“语通山河”全球实践金课。
15天里,13支分队、82名师生跨越六个时区轮转交互:7月6日,四川巴中市南江县中医院迎来首批实践队员,开启为期五天的团支部实习挂职;7月16日,西班牙海外实践队在完成对马德里古建筑的深度考察后顺利返程;7月18日10:30,河北河间市第十四中学礼堂内,由外院学子指导、当地学生主演的英文短剧《哈姆雷特》震撼开演,200余名师生现场见证,掌声经久不息,标志着项目顺利收官。
海外实践:以视野为翼,拓交流之路
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组织学生赴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开展海外实践,深化跨文化理解,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实践团队走访当地文化地标,与学者、民众深入交流,在多元文化碰撞中探寻文明互鉴的真谛。
7月16日,西班牙海外实践队圆满完成在马德里的建筑文化深度调研。实践中,团队重点考察了阿尔卡拉门、多座历史教堂及皇家宫殿等标志性建筑,采用实地测绘、影像采集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西班牙建筑艺术的发展脉络。队员们不仅细致观察建筑结构与装饰细节,更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探讨不同时期建筑风格所反映的社会变迁。这种将语言优势与专业研究相结合的实践模式,既深化了学生对西班牙文化的理解,也为促进中西建筑艺术交流提供了新思路。
7月中下旬,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意大利语系实践团队远赴意大利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时值中意建交55周年,团队先后走访锡耶纳外国人大学、佛罗伦萨炎黄中文学校和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在锡耶纳外国人大学,实践队员向各国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在炎黄中文学校,与华裔青少年共同探讨诗教文化;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深入了解国际机构运作。
外国语学院学子在沉浸式的国际文化体验和专业调研中,不仅拓展了视野,更深化了对跨文化传播的专业认知。海外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化传播素养,为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外语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实践:以实干为笔,绘振兴画卷
在天津市蓟州区杨家峪村,外国语学院“乡土筑梦,智汇振兴”实践团队创新开展双语文化赋能实践。7月1日至5日,团队立足当地“红香酥梨”产业特色,通过创作双语宣传短视频、开设实用英语培训课程等方式,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同时挖掘整理当地优秀家风家训,组织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探索文化振兴新路径。
7月6日至11日,“溯教育强国之基”实践团队深入四川省巴中市开展教育帮扶实践,与当地团县委交流探讨教育协作机制,在县中医院开展短期挂职锻炼;走访多所中小学,与师生分享学习经验,探索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
7月13日至20日,“榕江旅游服务调研”团队在贵州省榕江县开展文旅产业调研。团队走访当地文旅部门,深入景区和村寨开展问卷调查,分析旅游服务现状,总结发展经验,为提升当地旅游产业提供参考建议。
从津沽乡野到巴蜀山区,再到黔岭村寨,外院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热土,以专业所长赋能乡村发展,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践行“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南开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外语学子的责任与担当。通过教育支持、产业帮扶、文化传播等多维度实践,学子们深化了对国情民情的认知,探索出一条外语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外文戏剧实践:以舞台为桥,传文化之韵
作为践行“新文科”建设的创新举措,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始终探索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的融合路径。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学院聚焦乡村外语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创新推出“戏剧+外语”实践模式,打造沉浸式语言学习平台,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7月7日,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外文剧社发起的“外文戏剧进乡村”实践活动在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正式启动。该项目得到南开大学河间乡村工作站、教育部教学科研一体化外语教学研究虚拟教研室河间基地及河间教体局的协同支持,覆盖当地十余所中小学近200名学生,形成了“高校专业引领、地方资源保障、师生深度互动”的实践育人新模式。
外院师生们将《愚公移山》等中国经典故事改编为英文短剧,通过角色扮演、台词互动等生动形式,激发乡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升跨文化表达能力。活动创新实践模式获得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频道等媒体关注报道。
此次“语通山河”全球实践金课,深度融合国际交流、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播,构建了“专业引领+实践赋能”的育人新模式。未来,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将进一步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打造更多特色实践平台,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外语人才,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互鉴贡献南开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