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肖萍 孔帅)为持续推进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建设,全面梳理雷山芦笙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深入探究新时代发展背景下芦笙文化在艺术表现、创新实践与文化传承路径方面的探索成果,7月28日至8月1日,哲学院暑期师生社会实践队赴贵州省雷山县开展芦笙文化专题调研并召开座谈会。
雷山县委副书记敖德玉,农业农村部派驻雷山县委常委、副县长居伟,农业农村部驻南猛村第一书记王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莫厌学、县级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人余晓平,雷山县农业农村局、雷山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南开大学哲学院相关师生参与调研。
本次调研先后到南猛村、雷山县文体广电旅游局、雷山县苗学研究会、雷山县苗族芦笙研究学会、排卡村、新桥村等地实地调研雷山县芦笙文化和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南猛站建设情况,并进行深入交流。
7月30日,调研组与雷山县开展专题座谈会,双方就雷山县芦笙舞传承情况和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南猛站建设情况进行交流。
会上,雷山县委副书记敖德玉向南开大学哲学院一行到雷山调研表示感谢和欢迎。他指出,芦笙文化在雷山历史悠久,近年来,县里持续开展芦笙舞推广,精心培育芦笙舞队伍。希望未来能将雷山县的文化与产业优势和南开大学的智库力量相结合,实现“一舞跳千年,千年跳一舞”愿景,并持续深化南开大学与雷山县全方位合作,协力推动县域经济增长,进一步扩大雷山文化影响力。
哲学院院长向雷山县对哲学院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南开大学有着“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引导师生在体会乡土文化的过程中发现学术课题,以理论研究“小切口”,诠释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大问题”。未来,学院将充分发挥哲学学科在文化研究方面的独特优势,加强与雷山县苗学研究会的联系,设计学术课题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为雷山文化产业提质增效。
会后,哲学院师生一行在雷山县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深入排卡村、新桥村,实地考察芦笙舞文化传承情况。在排卡村,实践队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交流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中的挑战与创新;在新桥村深入了解芦笙制作和表演带动村民增收的现实路径,感受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
据悉,此次调研系南开大学哲学院依托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充分彰显哲学学科优势,以民族文化研究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师生团队通过深度触摸芦笙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实践,从哲学维度系统提炼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融合路径,助力雷山芦笙文化传承发展,为加速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南开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