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孜涵 门昕 杨舒雅 摄影 李羽珩)为深入贯彻教育强国精神,发挥高校服务社会、文化育人功能,文学院实践队赴河北省滦州市开展非遗调研、文旅IP开发及诗教润乡土系列实践活动,通过多元实践路径激活文化基因,推动校地协同发展。
深耕非遗传承,解码文化根脉。实践队聚焦国家级非遗项目,走访滦州皮影、评剧、地秧歌三位代表性传承人,深入探究非遗保护传承路径。在滦州古城皮影坊,实践队队员采访了皮影传承人李志新,他分享了“非遗进校园”的实践经验,其编撰的皮影教材与手册,通过简化技法、改编剧目,搭建起传统艺术与现代教育的桥梁,推动皮影艺术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在中国评剧艺术馆,实践队队员与费红宇馆长展开深入交流,费宏宇馆长系统挖掘整理评剧传统唱腔与表演程式,为评剧创新发展奠定根基。在刘永建地秧歌工作室,实践队员与地秧歌传承人刘永建实地对话,其扎根乡土的生态化传承实践,通过田间地头的表演与教学,展现了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实践队通过对话与体验,深刻理解到非遗传承需兼顾传统坚守与创新转化,以多元路径拓展传承广度、深度与温度。
校地协同创新,共探文旅发展新径。实践队与滦州市文旅局、共青团滦州市委召开座谈会,围绕城市IP设计与AIGC技术文旅应用展开深度交流。会上,实践队汇报了滦州城市IP形象设计理念及AIGC视频应用方案,结合滦州非遗特色与现代传播技术,提出兼具文化内涵与视觉张力的设计思路,并展示了非遗“三艺”纪录片拍摄进展与推广规划。双方就文化表达、技术应用场景等问题深入探讨,滦州市文旅局对成果高度认可,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并期待与南开大学文学院建立长期合作,推动校地在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协同发展。
诗教浸润乡土,筑牢文化认同根基。为传承中华诗词文脉,激活乡土文化基因,南开大学文学院实践队在滦州市胜利道居委会工会驿站举办“南开诗韵润滦州,童心共筑文化梦”诗教活动,融合高校资源与地方历史底蕴,助力乡土文化教育。活动以乾隆《渡滦河》为切入点,通过视频展示、诗词解析、创作指导等环节,引导少年儿童感受滦州历史风光与诗词魅力。实践队员带领孩子们解析诗句意境,学习“实景想象”“画面还原”等创作技巧,并组织诗画创作,将诗词意境转化为视觉表达。活动提升了乡土少年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成为连接古今、融合教育与实践的文化纽带,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南开大学文学院实践队滦州系列活动,通过非遗传承调研、校地创新合作、诗教普及实践,既展现了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担当,也为青年学子搭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未来,双方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深化合作,推动非遗文创产品落地,形成非遗文化宣传矩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文化传承与地方发展贡献南开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