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文利 马喆 付坤)当“乡村振兴南开方案”的系统性智慧,遇上人工智能产业的前沿动能,会碰撞出怎样的科技助农新火花?
近日,南开大学科技园里气氛热烈,一场关于乡村振兴与AI 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对话在此展开。南开大学化学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资产公司、南开 21 世纪工研院、南开大学科技园的专家、学者、相关负责人,携手天开园6号楼入驻企业天津开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产业团队,共同围绕“乡村振兴南开方案”落地与 AI 技术应用的协同路径深入研讨,为乡村振兴注入“高校智慧 + 产业动能”的强劲合力。
南开方案:科技助农的坚实蓝图
作为“乡村振兴南开方案”的实践推动者,南开大学徐凤波教授和张仁江教授,在科技助农领域深耕多年。他们直面“农药残留、土壤退化、保险难”等传统植保痛点,牵头组建由国家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南开大学校内外专家及天开园涉农企业组成的团队,整合生物有机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产品生态保鲜、设施农业设施设备和畜牧业废物高效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推出了一套集生物有机肥原位制备、病虫草害诊断和生物防控、农产品生态保鲜、高端设施农业于一体的 “科技助农技术包”,也就是“乡村振兴绿色植保南开方案”,为全国农业县域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直接落地的有效模式。
在研讨会上,徐凤波教授以 “科技助农绿色植保技术服务乡村振兴” 为题,用一个个示范基地的真实案例,生动讲述了绿色植保技术如何让农产品品质提上去、种植成本降下来。但是他也提出:“南开方案”不是纸上谈兵,要真正落地就必须得依靠产业技术托底;而 AI 技术,则是“南开方案”中“科技赋能农业生产”模块的核心实践内容。
这番话,为“南开方案”与 AI 产业要素的融合,牢牢锚定了方向。
融合密码:AI 为南开方案装上“智能芯”
如何才能让“南开方案”的“技术包”与 AI 产业要素实现 1+1>2 的融合效果?这是与会者共同探讨的关键问题。
要解开这个问题,首先就要读懂“南开方案”的内涵。作为南开大学整合多学科资源打造的乡村振兴“工具箱”,“乡村振兴南开方案”涵盖“科技赋能农业生产”“智慧提升乡村治理”“教育助力人才振兴”三大核心板块,其核心关键词是科技和智慧;而 AI 产业要素的融入,就如同为这个“工具箱”装上了“智能芯”,为技术包的升级提供关键支撑。
“‘南开方案’的优势在于多学科协同的系统性,这套技术包已经覆盖农业全链条,AI 产业的优势在于场景化应用的落地力。二者结合,是双向成就。”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张杰,一语道破融合的核心逻辑。
长期主导跨国高科技项目研发与产业化落地的他还进一步建议,不妨先从病虫草害诊断、农田管理模块入手,让开动智能的 AI 监测技术与技术包的生物防控、药肥施用技术“牵手”:比如 AI 实时监测病虫害后,直接联动“技术包”的气溶胶施药设备精准减量施药,再通过 AI 分析土壤数据调整生物有机肥用量,打造“AI+绿色植保”一体化服务模式,用小切口撬动大融合。
依托徐凤波和张仁江教授团队的乡村振兴实践经验与张杰教授团队的产业视角,双方达成共同目标:在“南开方案”中加入智能图像实时监测技术,实时、有效、精准监测农作物病虫害;同时,在现有内蒙古通辽、黑龙江齐齐哈尔等地的玉米、向日葵示范基地里,联合开动智能,引入自主交互农药喷洒机器人设备,通过人智协同具身智能技术,建立人和机器之间的语言对话、行为协同,并最终研制机器人按照人类意图在复杂农业环境中实现自主导航作业。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校企对接,而是‘南开方案’技术包与 AI 产业要素的战略牵手。”南开大学科技园相关负责人的话充满期待,“未来我们会继续搭好平台,让更多高校智慧接上产业动能,让‘南开方案’的技术红利,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结出更多硕果。”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标志着 “乡村振兴南开方案”正式迈向“技术包+AI 要素”的多协同赋能新阶段,也为 AI 产业找到了下沉乡村的精准路径。接下来,随着各项合作落地,“南开方案+AI 产业”的协同模式,必将成为破解传统农业痛点、科技助农的新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