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子涵)近日,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的红色记忆宣讲团18名成员奔赴湘赣两省,开展为期7天的“师生四同”实践教学项目。此次实践不仅为“重走长征路”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第三期建设添砖加瓦,更让坚持14年的苏区实践“大思政课”——“青莲紫爱上苏区红”,在“师生同行”中续写第15年的篇章。
红土悟魂,讲好“行走的大思政课”
十余年来,循着苏区红土印记,实践队师生同行脚步不停。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红色记忆宣讲团指导教师刘一博将思政课堂延伸至历史遗址,引导学生在实地寻访中学习、思考并内化历史经验,立足当下探寻新路。
在兴国,基层政权建设的模范印记随处可见。长冈乡通过群众大会汇聚民意,干部带头解决难题;潋江书院诞生的兴国《土地法》,以法律形式确立“耕者有其田”,筑牢政权根基。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优秀学员马红英调研时深有感触,在笔记中写道:“无论是当年分田地、办大会,还是如今搞产业、谋发展,把根扎在群众中间,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深入湘赣边界,刘一博老师在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炎陵县八担坵和水口叶家祠、桂东县第一军规广场等革命旧址开展现场教学,带领学生追寻新式革命军队的锻造轨迹,深刻领悟加强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师生一同重走大余梅关古驿道和游击密道,沉浸式体验艰苦卓绝的赣粤边三年游击战。2024级本科生王崇任说:“今天真正走下来,才体会到红军游击队当年在近乎与世隔绝的艰苦环境中坚持三年游击战争,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此外,实践队录制了8节“场馆里的思政课”微视频,拓展实践教学成果。刘启耀“腰缠万贯仍乞讨”的廉洁自律、两何故居里何孟雄的赤胆忠诚与何炳麟的育才丹心、长冈乡调查研究的求真务实、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的首创之举等故事,都在青年学生的实景讲述中鲜活起来。
实践赋能,读懂“乡土中国的时代之变”
在兴国县方太乡井口村的稻田里,同学们挽起裤脚踏入泥水,与村民一同弯腰插秧。当年,苏区干部和红军战士在战斗间歇帮老乡抢种抢收;如今,新一代青年俯身插秧,既是对“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接力传承,也是向土地致敬、向人民学习的生动实践。
这样的实践场景,是南开"师生同行"的常态。5场“兴国之路”茶话会上,师生与老党员、村干部围坐,听他们讲述挖掘红军开垦茶园红色往事、以“红军茶”等品牌带动茶叶产业发展的故事,从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读懂产业兴农的细节。6场“湘赣军魂”分享会上,退伍老兵讲述的军旅故事与“半条被子”一脉相承,他们退役后扎根基层调解纠纷、凝聚共识的实践,让军民鱼水情在代代相传中,清晰展现基层民主生长的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温善连结合自身履职经历表示,来自田间地头的声音通过代表履职渠道传向国家决策层面,逐步变成改善民生的政策、推动发展的举措,亲眼见证这一过程,真正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活生命力。
薪火相传,镌刻“青春坐标的红色基因”
苏区精神的红色基因与南开“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宗旨相融合,校色“青莲紫”与“苏区红”交相辉映,一批心怀家国、勇于创新、不懈奋斗、甘于奉献的南开青年正在茁壮成长。2024级本科生韦茜说:“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探索新道路的艰辛,更明白作为青年的我们,要在新时代的长征中勇担使命。”
这份成长得益于红色记忆宣讲团坚守的“师生四同”实践密码——同走红色路、同研历史题、同做乡土事、同悟初心魂。依托十余年苏区实践积累的深厚基础,社团九年来深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将课堂搬进历史遗址与田间地头,通过历史情境还原、乡村调查、劳动体验等多元形式,带领青年真切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寻民族复兴与现代化建设新道路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
在此过程中,社团凝练出一批可直接转化为思政课教学的优质资源,为青年学子搭建起触摸历史、扎根大地的实践平台,以“行走的课堂”“实景的教材”助力思政课改革创新,为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发挥独特作用,先后荣获天津市先进学生集体、南开大学“五四评优”品牌建设特色社团等荣誉。
从乡村实践到课堂讲台,从红色遗址到青春校园,南开人以传承与创新让红色基因成为指引青年前行的鲜明坐标,让大思政课的生命力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持续绽放。社团指导教师刘一博表示:“明年红色记忆宣讲团将迎来建团十周年,我们会进一步总结建设经验与成果,持续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