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科技日报:巨星陨落 风范长存 ——追忆杨振宁先生与南开大学的情缘
来源: 科技日报20251021第2版发稿时间:2025-10-23 22:38

  ◎葛墨林

  惊闻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心中悲痛万分。我今年已87岁,作为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现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的一名“老人”,回望往事,杨振宁先生与南开大学那段卓有成效的合作和深厚情谊,至今历历在目,令我感怀至深。

  很多人知道杨振宁先生创立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但可能并不了解,从1986年到1994年,乃至本世纪初,杨先生在国内的主要学术活动基地,其实是在我们南开大学。只是杨先生为人谦逊,不事张扬,这段历史也就鲜为人知。

  这一切的缘起,离不开我的另一位恩师——陈省身先生。1985年,陈先生创立了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后,高瞻远瞩地邀请与他渊源极深的杨振宁先生在所内建立一个理论物理研究室。陈先生与杨先生的交往,可谓亦师亦友。在西南联大时,陈先生是杨先生的老师,杨先生的父亲杨武之先生又是陈先生的同事。后来,杨先生做杨-米尔斯规范场,陈先生在数学上发展了陈类,两位大家在学术上再次紧密交叉。杨先生对陈先生非常尊重,因此欣然应允。

  记得1985年,杨先生刚从美国回来,就亲自带着我到南开考察情况。这次考察为后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我本人与南开的结缘,也直接源于两位先生。1986年的一天,我忽然接到杨先生从香港打来的长途电话,让我6月7日到北京饭店一见。见面后,杨先生请我吃饭,席间,陈省身先生及家人也来了。那是我第一次见陈先生,他个子很高,耳朵特别大。杨先生刚介绍完我,陈先生当即就说:“好好好,你来南开,我现在就给你签聘书。”我当时还顾虑行政关系调动繁琐,陈先生大手一挥:“你先来,其他以后再说。”就这样,在1986年的秋天,在时任南开大学校长母国光先生的特别关心下,我来到了南开,自此再未离开。

  来到南开后,陈先生对我谈了他的办所方针:“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他明确指示:“就做振宁的方向,谁不做谁就走。”陈先生将理论物理研究室完全托付给了杨先生。

  杨先生接手后,为研究室的发展倾注了巨大心血。他每年都来研究室,亲自提出和指导那些与数学相结合的重要物理研究方向。在杨先生的直接指导下,研究室以杨-米尔斯规范场、杨-巴克斯特方程等相关领域为主要研究方向。杨先生看物理方向极准,而且有一个特点:不管则已,管则巨细无遗。他对我说:“你以前做杨-米尔斯规范场,现在做杨-巴克斯特正是时候。虽然它发展了很多年,但非常难,真正发展起来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里面还有很大的余地,是新的数学方向,尤其跟物理的结合,会有许多新的物理效应。”

  在人才培养方面,杨先生给出了最重要的指示:“你们做这个方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方向,你们看世界上谁做得好,就把他请来,让研究生跟他们一块去培训。”1987年,在他的亲自促成下,我们把苏联的学派领袖、著名数学物理学家法捷耶夫请到了南开。对于一些国际顶尖学者来访所需的大额费用,由陈先生出面请王宽诚基金会资助,杨先生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沟通和促成作用。

  在物质条件上,杨先生给予了我们莫大的支持。在那个连计算机、复印机都极为稀缺的年代,杨先生从香港为我们运来了计算机、复印机、打印机等宝贵设备,甚至连国际会议用的咖啡杯,他都细心备好,还会关心咖啡杯效果好不好这类细节。

  杨先生虽然不事事插手,但对关键事务管得特别细。他要求我每年向他书面汇报一次工作。我们通过电传联系,他给我的指示非常细致,比如国际上谁有了新的报告,他会立刻提醒我们关注。研究室最早毕业的3位博士——薛康、孙昌璞、苏刚,都由杨先生亲自资助到美国进行实习和工作。

  在南开大学提供的宽松环境下,我们理论物理研究室形成了非常活跃的学术氛围。在杨先生和陈先生的共同关怀与指导下,研究室在1986年至1996年间蓬勃发展,成为该领域在国内和国际上的一个重镇。我常常感慨,理论物理研究室是南开大学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一个代表和先锋,其中杨先生功不可没。

  杨先生不仅指导学问,更教导我们做人。他强调“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每年请很多国外学术名人来,但坚持中外一律平等。他主张做学问要“宁拙勿巧,宁朴勿华”,要用笨功夫,求朴实,戒绝华而不实。这些教诲,我至今奉为圭臬。

  回首往昔,我深深感到,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发展,是杨振宁先生科学报国情怀的生动体现。他从研究方向、人才引进、经费筹措、设备保障到学生培养等多个层面,为研究室的生存、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支持。先生的离去,是中国乃至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但他的学术思想、他的人格风范、他对后辈的提携与对南开的深情厚谊,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杨振宁先生千古!

  (作者系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

  (本报记者陈曦整理)

  原文链接:https://epaper.stdaily.com/statics/technology-site/index.html#/home?isDetail=1&currentNewsId=9d9a65cf61364aa8a7096353cde4ac37&currentVersionName=%E7%AC%AC02%E7%89%88%EF%BC%9A%E8%A6%81+%E9%97%BB&currentVersion=2&timeValue=2025-10-21

审核:韦承金

编辑:南欣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抖音精选公开课南开大学专题...
泰康保险集团一行来南开访问
“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回顾...
南开大学召开人才工作会议
南开学者转写出版《道德经》...
“你是我的眼”视障艺术家公...
教育部简报:南开大学深化卓...
南开团队连续23年发布《中国...
南开研究团队发布《大湾区上...
南开大学承办第十八届中国密...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