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南开大学牵头攻关的介入式脑机接口技术项目,获得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眼前的这个实验,猴子的四肢被固定,通过植入它脑血管中的传感器,捕捉脑电波,当猴子想吃东西时,脑电信号就转化为指令,控制机械臂给自己喂食。而这,就是南开大学的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实验。与现有的脑机接口技术不同,南开大学团队经过10年探索,找到新的技术路线,将传感器通过极细的脑部支架导丝,附着在脑血管壁上,不用开颅,只需要通过微创手术就可以完成,未来在脑卒中、渐冻症等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中都可以应用。
在攻关过程中,南开大学依托新工科建设的人工智能学院,陆续引入了医学、机械、材料、智能算法等多个专业的50多名博士、硕士。这个小亮点,就是传感器的核心元件电极片,因为要进入血管,大小必须做到微米级,只有头发丝直径的三分之一。而且,选取什么材质,才能让导线把传感器送进脑血管后,能顺利附着在血管壁上不再流动,都是团队需要逐一攻关的难题。擅长材料和算法的李思宁,就参与了电极片与血液相容性的攻关。
最终,这项技术的所有软硬件都实现了自主研发。前不久,团队拿到了人体临床测试的审批。凭借这项研发成果,团队荣获今年的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津云新闻编辑张麒麟)
原文链接:https://www.app2020.tjyun.com/cms_sys/cms_template/000/000/077/index.shtml?from_oid=oX6ro0Ttg8SvNj2NULq_c-YH7tRQ&level=1&random=fb695445-b263-44d8-8d4e-e504ba30fda9&newsId=058266642&appId=null&jsonUrl=https://static20.app2020.tjyun.com/jyapp/cms_mob/v200/cms_news/000/000/058/266/000000058266642_a0f0fb0f.json&jy_uid=-1340678473&categoryId=&resourcesUrl=https://static20.app2020.tjyun.com/jyappv300/cms_mob/v200/cms_oth/chan.json&showFunHead=1&scene=message
审核:韦承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