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新华网:齐善鸿的“悟道”人生
来源: 2019年04月03日 新华网 发稿时间:2019-04-09 09:56

  新华网天津4月3日电(记者宋瑞)谈吐儒雅、语调沉稳的齐善鸿正在古色古香的家中演绎着茶道,缕缕清香沁人心脾。座椅旁放着几本国学经典,与书架上堆满的泛黄书籍遥相呼应。

  齐善鸿是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南开大学国学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三十多年的“寻道”“悟道”“行道”之旅,使他将中国道学智慧充分融入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之中。

  1963年,齐善鸿出生于河北沧州的一个中医世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15岁的齐善鸿便听从家庭安排,报考了哈尔滨医科大学。

  “那时年龄太小,学医的课业压力很大,加之周围同学比我大十几岁,总是聊不到一块儿,很郁闷,也很孤独。”齐善鸿说,他大学头一年过得特别艰难,精神压力无处释放。

  这种苦闷情绪在大二时才得以消散。一次偶然机会,齐善鸿蹲坐在大教室讲台的旁边,酣畅淋漓地聆听了一场刘成杰老师的心理学讲座。

  “原来还有学科能解决人心里的事儿,化解情绪、弄清性格等问题,老师讲得太棒了,对我来说太解渴了。”齐善鸿说。

  读书,是那个时代带给齐善鸿的主要快乐。可1988年,一位朋友送的《道德经》却让齐善鸿高兴不起来,“读不懂”成为齐善鸿理解《道德经》最大的障碍。

  “我用惯常的思维方式读了一本陌生的书,怎么都读不明白。”齐善鸿说。我甚至按照我的思维模式找出《道德经》中的37处错误。

  直至过了十几年,人生经历和阅历逐渐丰富后,齐善鸿说,我曾经认为的《道德经》中的错误,都成为我走进《道德经》的一道道慧门。

  齐善鸿的家中背景墙上挂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字幅,这是他在《道德经》最喜欢的一句话。

  “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难道上善之人对坏人也要善良吗?”齐善鸿说。这句话,他品味了多年。

  本科期间,齐善鸿跟随老师做过3年的司法鉴定。“以前,我明辨是非的立场告诉我,坏人是可恨的。可经过多次与坏人的接触和了解,我产生了一种认知:坏人做出违法错误的事之前,有很多人和事都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小的罪恶累积起来,推动着无法消解这些负能量的人变成了坏人。”

  齐善鸿说,“利万物”是培养一个人内心“上善”的智慧模式,这是他在生活中慢慢懂得的真谛,要对周围一切事物和人表现出善意,助人向善,助人化恶,助人助己。

  每隔几月,齐善鸿对《道德经》中一些词句的理解都会产生新的变化。他说,国学的本质是一种修行,“道”的内涵需要自己去经历和体悟,从他人处借鉴,提升内在,才会理解得愈发透彻。

  谈及将“道”的思想融入教学、生活、工作中,齐善鸿的思绪回到1991年,在南开大学管理学系读博士二年级的日子。

  在课堂上,导师陈炳富教授将孙子兵法和管理学联系在一起。“兵书中的思想竟然能用到管理中来,太有趣了。”齐善鸿说。这给了他第一个启迪,原来中国文化可以和科学的管理结合起来。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齐善鸿陆续创作了《人生密码:心解道德经》《新管理哲学:道本管理》《大道说管理》等书籍,并成为“道本管理”和“精神管理”的注册商标持有人。

  毕业于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的李宽曾是齐善鸿教授的博士生,她说:“齐老师将管理学研究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使我的研究思路更加开阔。对吸纳的知识进行反思,而非全盘接受,是我读博期间最大收获。”

  “‘道’的思想不仅可以用在我的日常工作和教学中,我更希望越来越多的国人对本民族文化产生亲近感,形成我们中国人独有的精神生活模式。”齐善鸿说。

  2019年,齐善鸿在某知名音频分享平台上开设专栏“齐善鸿讲《道德经》”,让更多人了解道学文化,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播放量超过了400万次。

  网友“1374970dqaw”说,齐教授用朴素的语言,将深奥的无形大道呈现在眼前,让我明白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

  网友“Lindaaaye”说,齐教授提到的四种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每条我都有。希望今后时常反省自己,多为身边人付出爱,而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改变,从现在开始。

  “这些留言给予了我传播中国道学智慧的动力。我希望《道德经》走进寻常百姓家,将老子的智慧链接到生活,再从生活进入每个人的生命。”齐善鸿说。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言生说,齐善鸿教授多层面、多维度地将中国古老智慧分享给更多人,真正将传统文化激活,在现实中得到应用。

       http://www.tj.xinhuanet.com/jz/2019-04/03/c_1124321360.htm

编辑:韦承金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大学文化学研究院揭牌
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与南开...
南开团队在白血病药物治疗临...
南开大学与哈萨克斯坦欧亚国...
碑刻文书与中古社会暨纪念杨...
南开大学师生党员“同上一堂...
杨庆山为2025级新生讲授第一课
南开大学庄浪帮扶纪实影像展...
南开团队在高效催化二氧化碳...
2025年天津市“平安留学”行...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