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严铁毅)9月26日,南开大学研究性教学创新与应用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举办了主题为“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线上教研专题报告会,来自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南宁师范学院等高校专业教师和大学生80余人参加线上会议。报告会由基地负责人张伟刚教授主持。
会上,首先由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刘会刚副教授做题为“基于P-MASE模型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设计与实践“的专题报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理工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该课程以P-MASE模型为指导设计研究性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典型教学案例揭示知识、方法、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深入挖掘课程的德育内涵,强化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和传承南开“公能”精神,实现课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接下来,由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张伟刚教授做题为“研究性学习与科学素养培育及提升——以“三借理论”为指导“的专题报告。该报告分五个部分,即科学素养及类型、研究性学习简介、“三借理论”要点、“三借理论”应用、几点思考及建议,具体阐述了研究性学习对大学生科学素养培育及提升的重要意义和实施途径。报告阐述了如何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怎样使用“三借理论”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及如何在本科期间有效培育和提升科学素养,为今后参加课题研究并从事挑战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报告指出:科学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或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历程;大学生群体科学素养的高低,将会对国家的长久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会后,两位报告人与参会的校内外师生进行了进一步交流,并回答了提出的问题。大家纷纷表示报告观点新颖,内容丰富,案例详实、针对性强,对于各高校开展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专题报告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据悉,南开大学研究性教学创新与应用基地于今年6月20日成立,是为进一步加强研究性教学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打造教学与科研“双能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创新型人才根本任务而建立的。该基地于7月8日召开了工作计划、任务安排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路径和具体目标,落实了规章制度制定、教育教学研究、教研活动安排等计划和任务。本次是基地第三期教研活动,后续将推出研究性教学创新与应用系列教研活动,进一步推动“南开模式”和“三一行动”计划在全国高校的推广和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