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要闻
南开大学举行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发稿时间:2025-11-25 11:46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闫瑾 学生记者 曾旭亮 摄影 宗琪琪 赵天一 陈晓耘)11月24日是叶嘉莹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当天,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省身楼,以一场充满诗意、深情和学术精神的“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缅怀、致敬叶嘉莹先生,弘扬中华诗教精神,探讨中华诗教的当代价值与国际传播路径,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叶嘉莹先生是加拿大籍中国古代文学学者、中央文史研究馆唯一外籍资深馆员,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南开大学终身校董;曾任中国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及密歇根大学客座教授,并受聘为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叶嘉莹先生将深厚的国学根底、精湛的西学修养与深刻的生命体验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结构精严、特色鲜明的诗学体系,形成了以“兴发感动”为核心的叶氏解诗学范式,誉满海内,影响深远。叶嘉莹先生最为独到且最具典范意义的贡献,乃是扎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古典诗学的伟大传统,同时抱持开放和自信的文化心态,借西学之灵光烛照而愈发深刻地透见中华文化与诗学的本真质性。不仅如此,其尤为可贵之处,在于以切己的生命体验对诗艺和诗学遗产加以融通和转化,沉潜涵咏,不断升华,最终实现了诗学探索与人生修行的精妙结合。

  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长学,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于建福,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党委委员、“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编委、副总经理杜大力,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马波,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张丽娜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王玉明,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吴良柱,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会委员、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特聘副会长王忠明,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原院长王振民,李霁野先生亲属李正辉,美国维琴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汪荣祖,叶嘉莹先生亲属叶言材,中国台湾淡江大学荣休教授施淑,中国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原系主任童元方,中国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荣休教授汪其楣,中国台湾辅仁大学荣休教授孙永忠,宋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兆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原院长过常宝,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沙先一,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阿里巴巴公共事务总裁闻佳,电影《掬水月在手》出品人、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毛继鸿出席会议。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校长陈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东亚系原系主任梁丽芳,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系原系主任方秀洁,叶嘉莹先生亲属、中国台湾长庚大学原校长包家驹,中国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顾问郑培凯,中国澳门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冯倾城,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张元昕等线上参会。开幕式由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曲明军主持。

  杨庆山在致辞中表示,南开大学的古典文学研究特色鲜明,名家辈出,薪火相传,在学界有“南开学派”的美誉,积淀并铸就了“立足中国、守正创新、融通中外”的品格。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长期在南开工作、生活。她一生致力于中华诗词文化的发掘与传播,投身于中华诗教的研究与实践,以书生报国的火热情怀、深沉执着的不朽诗心、精微敏锐的独到诗学范式,躬身讲台、笔耕不辍近八十载,将中华诗词的魅力与价值呈现给全社会,推介至全世界,教育、感染、影响了无数人。广大南开师生要将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诗魂”融入南开人的爱国魂,刻苦学习,扎实研究,积极实践,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投身文化强国建设的事业之中。也希望与会嘉宾,能够持续关注和支持南开大学的建设,关注和支持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传承工作的发展。

  于长学表示,一年前,叶嘉莹先生带着对古典诗词的无限挚爱与世长辞,留给我们的是跨越近一个世纪的文化坚守与精神财富。叶嘉莹先生曾说:“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她所倡导的中华诗教,早已超越单纯的“教诗”层面,成为塑造心灵、传承文脉、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始终致力于搭建文明互鉴的桥梁,而叶嘉莹先生早已是中华诗词走向世界的人文交流大使。希望各界能够继承叶嘉莹先生遗志,把中华诗教作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品牌,支持更多诗词文化交流项目,让更多海外友人通过诗词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让中华诗教成为增进国际理解、促进世界和平的文化力量。

  于建福指出,成立30多年来,国际儒学联合会始终以传承儒学为主干的中华文脉、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及世界和平发展为己任。国际儒学联合会与南开大学的学术合作由来已久。叶嘉莹先生作为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曾与儒联同心偕行,更以赤子之心躬耕诗教沃土,以毕生心血浇灌诗学之花而结出丰硕果实。中华诗学精神与教育价值,在叶嘉莹先生的育人实践中得到了完美诠释,也理应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希望大家以本次盛会为契机,以对中华文化的温情和敬意、对中华诗学的传承之志,深耕诗教家园,让古诗文经典真正融入精神血脉,让中华诗教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杜大力指出,叶嘉莹先生是“诗词的女儿”,是誉满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大家,是中华诗教精神在当代杰出的传承者与践行者。去年7月,在叶嘉莹先生诞辰百年之际,“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和南开大学、浙江人文经济研究院共同启动了“‘迦陵杯’中华诗教大会”——古典诗词讲解短视频征集活动,激发广大青少年和民众对古典诗词的兴趣,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视角去解读、演绎、传播经典。希望能够以无数这样的创新性尝试,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起来”“传下去”的磅礴力量,让诗教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芒,让跨越千年的诗意,真正成为滋养新时代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不竭源泉。

  马波表示,叶嘉莹先生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让人敬佩,坚毅执着的文化担当让人仰慕,春风化雨的大师风范让人倾心,超凡脱俗的忘我境界让人感动。本次研讨会的举办,在深切怀念叶嘉莹先生的同时,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以诗会友、以文载道,弘扬中华诗教、坚定文化自信的平台。希望研讨会成为提携后学的育苗圃、诗教创新的孵化器、文明对话的连心桥,期望大家在天津的河海津韵中以诗为媒,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在美美与共中共同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

  张丽娜指出,本次研讨会既是对叶嘉莹先生以诗为魂、以教为归的一生的深切追思,又是对其树惠滋兰的师教事业的继承和发扬。她回忆了叶嘉莹先生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多次合作,这些合作对推动中华诗教走进课堂、培养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产生了深远影响。“莲实有心应不死,千春犹待发华滋。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传承并发扬诗教事业,使‘弱德之美’在字里行间持续回响,让兴发感动的莲子播撒在中国大大小小的课堂,在万千学子纯洁的心田中生根发芽,生长出无穷碧绿的莲叶,盛开出馨香宜人的灼灼莲花。”

  会议现场播放了“中华诗教传承行动”成果展示短片,对2023年活动启动以来,南开大学在中华诗教的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领域所做的工作,以及通过新媒介技术和数智赋能促进诗教传承传播的创新和探索进行呈现。

  在与会代表及学界嘉宾的共同见证下,杨庆山、于长学、于建福、杜大力、马波、吴良柱、张丽娜、毛继鸿一同上台拉动彩绸,启动“四海皆有诗·中华诗教传承行动(2026)”,以此宣布“中华诗教传承行动”进入新阶段。

  在新的阶段,“中华诗教传承行动”旨在围绕“理论化、现代化、社会化、国际化”四大方向,深化与学界同仁、地方政府、文化机构、企业单位、传播媒体,以及所有热爱中华诗词的社会各界人士合作,彰显时代感与浸润力,推动诗词文化与诗教活动以更广的范围、更深的程度融入现实生活,助力社会发展和诗意美好生活的打造,以此谱写中华诗教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崭新篇章。

  在主旨发言环节,汪荣祖、王军、王振民和南开大学教授张毅以“追忆迦陵先生的诗教”“为有荷花唤我来——叶嘉莹致冯至信中的归国记”“文脉系家国,诗教传薪火——努力像叶嘉莹先生那样传承传播中华诗词”“兴于诗:生命的感发与性情涵养——叶嘉莹先生的诗词人生”为主题依次发言。

  汪荣祖深情回忆了他与叶嘉莹先生的交往经历,表达了对叶嘉莹先生诗教成就的敬意,和对在诗词交流中形成的师友情谊的珍视。“叶嘉莹教授尽得古诗词的精髓,更以一生的时间与精力致力于诗教,影响深远。”

  王军以上世纪70年代叶嘉莹先生与冯至先生的信件为线索,回顾了叶嘉莹先生回归祖国、执教南开前的经历。“‘为有荷花唤我来’”不只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精神的约定,一种文化的归根。在荷花与诗人之间,在师长与弟子之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永远存在着这样美好的相互召唤、相互成全。”

  王振民论述了中华诗词对中华民族文化品格的深远意义,提出要像叶嘉莹先生那样,“把这门学问做深做透、做到极致”,让中华诗教“在中华大地,在14亿中国人当中去传承、去传播、去更深入地阐明,这样才能够有不断的根、不尽的源和不灭的魂。”

  张毅阐述了叶嘉莹先生诗教思想的深邃内涵和宅心仁厚的人生哲学。“叶嘉莹先生落叶归根的乡愁、教育报国的情怀、安身立命的道义,以及洁身自好、注重自律的言行举止,契合中华诗教美善合一的主旨。情感与理智,传统与现代,言传与身教,在一个人身上完美结合,这是值得表彰的文化现象。”

分论坛一:叶嘉莹诗学与诗教研究

分论坛二:中华古典诗词海外传播与中华诗教国际化研究

分论坛三:中华诗教理论与实践、现代化、社会化研究

线上论坛:叶嘉莹与中华诗教研究

  在分组讨论中,与会代表围绕“叶嘉莹诗学与诗教研究”“中华古典诗词海外传播研究”“中华诗教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华诗教现代化研究”“中华诗教国际化研究”“中华诗教社会化研究”六大议题,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展开热烈讨论,分享学术成果,交流研究心得。

  本次研讨会由南开大学与国际儒学联合会共同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浙江人文经济研究院协办,南开大学文学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南开大学学报编辑部承办,并得到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天津市委宣传部等单位的支持。

编辑:闫瑾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大学新增两位院士
16名南开师生荣获2025年度宝...
南开举办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
南开大学第三十二次学生代表...
天津市能源材料化学重点实验...
第四届国际信托法前沿研讨会...
南开教授在《求是》杂志发表...
《求是》杂志学刊用刊暨中央...
共青团南开大学第十六次代表...
诺奖得主Bernard Lucas Ferin...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