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韩依诺 通讯员 郝人 彭明宇)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爱国三问”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为进一步传承发展南开话剧传统,营造浓厚校园艺术氛围,弘扬南开精神、凝聚南开力量,在张伯苓老校长“爱国三问”提出90周年之际,10月30日,南开大学新生戏剧节《爱国三问》专场演出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大通学生中心大音乐厅连演2场。本次活动由校团委和化学学院联合举办,剧目由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出品、演出,11名南开青年学子参演。现场共计1500余名师生共同观看。
演出前,校党委副书记牛文利亲切慰问了剧组演职人员,并对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给予本次演出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开场前一小时,音乐厅外已聚满满怀期待的学生。大厅荧幕上,“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庄重地置于画面中央,新生们步入剧场,无不驻足凝望,目光中饱含着崇敬与思索。
话剧《爱国三问》以张伯苓先生的人生轨迹为主线,串联起北洋水师学堂的甲午之殇、抗战时期南开校园的浴火重生、西南联大的教育长征等历史片段。剧中“战火护校”“废墟复课”“痛失爱子”等场景,将张伯苓“教育救国”的信念与民族危难中的坚韧刻画得淋漓尽致。
为还原历史,话剧《爱国三问》剧组曾深入南开大学校史馆,研读珍贵史料,走访抗战时期南开师生后人。地道的津腔津韵、精致的舞台设计与生动的表演艺术浑然一体,共同营造出极具沉浸感的戏剧空间。学子们身临其境,仿佛完成了一次时空穿越,不仅在“看”一段历史,更是在与剧中人同悲同喜,深刻感受那份直击心灵的艺术力量。
“时空交汇”的震撼在剧场中无声涌动。话剧重现1934年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举行的情景。当东北籍运动员走过主席台时,啦啦队齐声高呼“华北会,十八届,锻炼好身体,休把别人赖,收复失地在关外,收复失地在关外!”等口号,令在场日本驻津总领事无比愤怒。南京政府严令张伯苓老校长约束学生的“轨外行动”。当舞台上学生们担忧“给南开惹麻烦了”“给张校长惹麻烦了”时,张伯苓老校长非但没有责备,反而报以理解与欣赏的目光,铿锵有力地回应道:“你们‘讨厌’!你们‘讨厌’得好!下次还要那么‘讨厌’!要更巧妙地‘讨厌’!”老校长亲切且充满教育智慧的话语,引起了全场的情感共鸣。张伯苓老校长在民族危难之际对青年学生爱国行动的有力保护与深切认同,将南开“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宗旨与教育智慧诠释得淋漓尽致。
骤然间,舞台被战火的血色光影吞没。伴随着一声巨响,演员们应声伏地,昔日的校园在熊熊烈焰中倾覆。全场灯光骤暗,只剩下燃烧的投影与悲怆的音效,昔日学府在侵略者炮火下化为断壁残垣的惨烈一幕,以极具冲击力的方式震撼上演。现场陷入长时间的沉寂,唯有历史的悲鸣在无声中叩击着每位观众的心扉。
张伯苓老校长的爱国教育,从未止步于课堂。民族危亡之际,他毅然支持四子张锡祜投笔从戎。舞台之上,一侧是张母手持家书,脸上洋溢着慈爱与欢欣,正细细品读着儿子张锡祜从远方寄来的家书。另一侧,张伯苓校长默然独立,手中紧握的,是同一日送达的儿子的阵亡通知书。巨大的悲恸如潮水般向他涌来,但他以教育家惊人的克制,将翻涌的情感深深压入心底。在短暂的静默后,他望向无尽的远方,声音沉稳而坚定,对众人,亦是对自己言道:“我早已将他许给了国家。”这句穿越时空的誓言,以其超越个人情感的沉重与庄严,瞬间击穿了在场每一位观众的心灵,将南开“允公允能”的爱国情怀诠释得淋漓尽致。
“你是中国人吗?”
“是!”
“你爱中国吗?”
“爱!”
“你愿意中国好吗?”
“愿意!”
当“爱国三问”穿越时空的帷幕在剧场中回荡,台下学生们的应答声随之迸发。直抵人心的叩问、掷地有声的回答,让炽热的家国情怀在每一位南开人的心中澎湃。三次坚定地回答,完成了两代南开人之间最直接的精神交接。历史之问,终得青春作答;精神火炬,在时空共振中完成传递,其声铮铮,其意昭昭。
话剧结尾,舞台灯光化作温暖的晨曦,一片鲜花绿草在光影中静静舒展。一个小女孩迎着朝阳奔跑而过。当清亮的童声响起,南开校歌的旋律如溪流般淌过剧场,“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这一刻,战火与苦难都已远去,唯有穿越时空的精神在歌声中生生不息。小女孩的身影渐渐融进光里,而她歌声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精神,却如种子般飘落在每个观众心中,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静待生长。
作为中国北方话剧的摇篮,南开话剧传统已逾百年。自2019年起,学校推出爱国主义原创精品话剧培育推广计划,常态化开展话剧展演,举办“新剧南开”新生戏剧节。话剧《爱国三问》是本年度戏剧节的精品展演剧目,旨在于张伯苓老校长“爱国三问”提出90周年之际,用生动的艺术形式开展新生爱国教育、弘扬南开精神,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摄影 黄夏语 余梦盈 赵昕阳 宋书宇 樊家祥 王诗琪 王霄羽 武昊琪 尹灿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