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开大学正式发布《南开大学新医科建设规划》,依托厚实的学科底蕴,将新医科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战略布局,着力破解复合型医学人才供给不足、与前沿学科协同不深等现实难题。该规划的正式发布,是南开大学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扎实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一体推进、升级建设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的重要举措。
日前,新华网就《南开大学新医科建设规划》的基础、目标、重点任务和创新亮点,专访了南开大学副校长方勇纯,旨在通过访谈探寻该校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引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Q1:南开大学推进新医科建设回应的时代命题和蕴含的发展新意体现在哪些方面?
方勇纯:南开大学推进新医科建设,本质是对全球医学科技变革、国家健康战略需求与医学教育转型三大核心时代命题的主动回应。其“新”不仅体现在理念、方法、举措的系统更新与迭代,更是学校立足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布局,具体涵盖四个“新”维度。
新战略:当前,南开大学紧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战略需求,持续推进构建“文、理、工、医”协同并进的学科发展新格局。随着天津市人民医院成为学校首个直属附属三甲综合医院,学校进一步聚焦教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首次将医科建设发展专项纳入顶层设计,通过高位统筹、全面部署,为新医科建设奠定战略根基。
新理念:南开大学新医科建设以“大卫生、大健康”为核心导向,推动医学教育实现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全覆盖。同时,依托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强化医理、医工、医文深度交叉,着力打造医学及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良性发展生态,构建大医学学科发展框架,以医学教育为支撑,推动学科体系实现多元交叉 。
新方法:体现在革新人才培养与科研模式两方面。围绕人才培养:学校持续强化医学思政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相结合,同步推进整合式课程体系改革试点,建设一批医工、医理、医文交叉课程,升级本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创新培养模式,面向临床医学“5+3”一体化学生,开设“卓越创新班”;探索建设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直博特色班,深化临床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立项目驱动的智能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特色班,全面加强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围绕科研创新:学校聚焦器官移植细胞疗法、介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视觉与眼科学、营养与健康等前沿方向,集中力量打造科研创新高地;同时,建立“需求—研发—转化”全链条闭环机制,打破科研与临床的壁垒,实现科研到临床全链条顺畅连接。
新举措:包括设立医学人才特区,激活人才动能;加强附属(合作)医院集群建设,同步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夯实交叉创新的硬件基础;引入国际先进医学教育标准与认证体系,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接轨,提升新医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Q2: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南开发展新医科具备哪些独特优势?
方勇纯:南开大学发展新医科,依托的是综合性大学所独具的“多学科支撑、高平台联动、强资源整合”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学科基础扎实,交叉基因深厚。南开医学门类目前已覆盖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3个一级学科,工学门类下设生物与医药博士点,可直接为智能医学、生物材料等前沿方向提供关键支撑。同时,学校化学、生物学、人工智能等学科实力雄厚,拥有元素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生物学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能为医学研究提供“从分子设计到临床应用” 的全链条支持,进一步奠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坚实基础。
人才培养体系成熟,层次布局完善。学校目前已开设6个本科专业(含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同步设立5+3一体化培养模式,为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迭代升级提供了成熟的支撑框架,能够快速响应并适配我国新医科人才培养的核心需求。
医教研资源联动,临床支撑有力。学校现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5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覆盖综合医疗、专科诊疗等全领域医疗服务,为临床教学与科研实践提供丰富场景;同时与解放军总医院、天津市肿瘤医院等国内顶尖医疗机构建立深度战略合作、联合共建转化医学平台,促进科研资源与临床资源深度融合、高效转化。
Q3:《南开大学新医科建设规划》中提到要构建“高质量医科学科专业体系”,具体会从哪些方面优化布局?
方勇纯:为构建高质量医科学科专业体系,我们将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布局优化。
一是锚定健康全周期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严格遵循服务 “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理念,学校加快眼视光医学、智能医学工程、临床药学等新医科专业建设,着力培养新兴医学领域人才;依托第一附属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创伤骨科、神经外科、ICU 等紧急医学相关学科,筑牢应急医疗领域学科优势;同时聚焦移植医学、生殖医学、眼科学等特色专科,塑造差异化学科竞争优势。
二是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医工交叉学科群。学校深化医学与药学、生物学、化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深度交叉,以骨科学创新、介入式脑机接口研发、生物活性材料攻关等方向为核心抓手,破除学科壁垒,构建医工交叉学科群,为医学技术创新突破提供体系化支撑。
三是强化学位点建设,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通道。建强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同步以高标准、高起点筹建口腔医学院,完善口腔医学学科层次布局;试点建设“营养与健康科学”目录外一级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探索交叉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Q4:《南开大学新医科建设规划》提出要“完善高层次医科人才培养体系”,具体有哪些创新模式?如何确保人才与职业需求精准对接?
方勇纯:《南开大学新医科建设规划》以高层次医科人才培养为核心,重点系统设计了四类创新培养模式,全面精准对接行业职业需求:一是升级本科培养体系,筑牢职业素养根基。将思政教育、医德医风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夯实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推进整合式课程改革,增设“AI与药物设计”“智能制剂技术” 等前沿模块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适配能力;设立口腔医学、眼视光医学特色班,实现院校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无缝衔接。二是深化临床教学改革,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推动教学模式从传统“讲授式”向“整合式、问题讨论式教学”深度转变,搭建信息技术应用的未来课堂,强化学生主动学习与临床思维;加强临床见习实习管理,依托附属医院组建高水平跨学科临床师资团队,提升学生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能力,确保人才与临床岗位需求精准匹配。三是探索拔尖人才培养,培育高端医学人才。开设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着力培育国际化医师科学家。四是培养复合型人才,适配行业多元需求。试办“医学+ X”试点班,选拔非医学专业优秀本科生跨学科攻读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同时强化临床医学博士公共卫生教育,建强智能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特色班,打造复合型人才梯队。
Q5:聚焦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南开大学新医科建设规划》有哪些具体举措?会重点建设哪些平台?
方勇纯:规划将围绕“基础突破、平台支撑、转化落地”核心思路系统推进:一是增强基础科研能力,统筹整合学校与附属(合作)医院资源,聚焦关键研究方向,给予首席科学家充分保障,激发科研人员内生动力,联合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力争在基础研究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二是加快重大平台建设,依托现有科研平台基础,推进“重大疾病诊疗策略与新药创制研究平台”建设,同步筹建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组建“智能药学协同创新中心”,形成“需求定位—智能研发—质量控制—产业转化”全链条闭环,为科研创新提供硬件支撑。三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建设医学成果转化平台,开展前沿医疗技术与创新药物的临床研究,推动医院制剂室发展,同时深化医工交叉融合,聚焦AI辅助诊断、数字疗法、药械一体化等前沿方向,加速智能医学技术临床应用,打通科研成果向新药、医疗技术落地转化的关键通道。
Q6:《南开大学新医科建设规划》如何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在附属医院建设、外部合作上有哪些布局?
方勇纯:医教研协同将重点从“内部整合、外部联动”双维度推进:一是加强直属附属医院建设,与第一附属医院建立人才、科研、学科协同攻关机制,重点发展消化内科、肿瘤科、脊柱外科等优势学科;二是深化与附属(合作)医院合作,整合5家非直属附属医院资源,组建协同发展共同体,加强平台建设,同时深化与国内顶尖三甲医院的深度合作,实现医疗、教育、科研资源深度融合;三是拓展国际合作,与牛津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等国际名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推动师生海外访学,开发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引入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同时依托第一附属医院国际医疗援助经验,强化卫生健康领域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标准制定。
原文链接: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8bcca48d16b7ae994e23eaf60256ffc9×tamp=72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