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要闻
【关注“三新”建设】面向国之所需 升级打造南开“新医科”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发稿时间:2025-10-26 10:48

南开新闻网记者 丛敏

  在天津一家康复医院内,67岁的郑先生正借助拐杖缓慢行走,随后抬手拿起水杯饮水。这些看似寻常的动作,对于患有糖尿病、曾三次脑梗、因第三次发病偏瘫卧床半年多的他来说,却意义非凡。

  今年6月,郑先生参与了南开大学医学院段峰教授团队“介入式脑机接口辅助人体患肢运动功能修复”临床试验,经过三个月康复训练,其上下肢部分运动功能已恢复。这一“全球首例”的临床突破,为脑卒中、截瘫、渐冻症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不仅标志着我国介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更成为南开大学升级打造“新医科”的生动注脚。

  医学教育是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当前,“健康中国”战略正在深入推进,社会人口老龄化、人民健康需求不断升级,人工智能、大数据驱动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全面重塑医学领域。同时,传统医学教育存在人才培养结构待优化、质量待提高、创新能力待提升等问题,迫切要求“新医科”建设加速升级。

  国之所需,高校何为?南开大学制定实施《南开大学新医科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交叉融合”和“医教研协同”为核心,系统推动医学教育理念更新、专业结构优化与培养模式改革,聚力打造具有鲜明南开特色的“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为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注入强劲的“南开力量”。

学科交叉打造高质量专业矩阵

  当透析机开始嗡鸣,“重生”的血管正在患者体内与病魔展开新一轮抗争;当细小的网丝线圈植入体内,偏瘫患者重新建立起体外神经新通路……近年来,南开医科正不断“汇聚”多学科能量,通过协同创新不断破解临床难题。

  “医工融合对高校医学学科发展的核心意义,是打破传统医学学科的边界,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交叉创新体系,能够重塑学科定位、升级人才培养模式和激活科研创新动能。”段峰说。这位长期从事机器人领域研究的人工智能学院教授被任命为医学院副院长,足以体现南开大学在推进医工交叉方面的布局与决心。

  为对接全球科技与产业趋势,抢占“医学革命”战略先机,南开大学以“医科+”为核心思路,推动医学与药学、生物学、化学、人工智能等学科深度联动,让医学在交叉融通中激活发展动能。“尤其要以骨科学创新、介入式脑机接口研发、生物活性材料攻关等方向为核心抓手,打破学科壁垒,建立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医工交叉学科群,为医学技术创新提供多元学科支撑。”医科建设办公室主任黄毅介绍。

  全面深化调整现有专业,也是加快构建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大健康”医学学科专业体系的重要一环。实施“基础学科跃升行动”,才能紧扣人民群众的健康期盼,为更多“从零到一”的突破埋下创新的种子。

  南开大学医科基础扎实、学科专业完备,涵盖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3个一级学科,覆盖21个二级学科,在工学门类下有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类别,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根据《规划》,南开大学将继续推动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营养与健康科学等学科迭代升级,加快眼视光医学、智能医学工程、临床药学等新医科专业建设。依托第一附属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重点培育创伤骨科、神经外科、ICU 等紧急医学救援相关学科,并聚焦移植医学、生殖医学、眼科学等特色专科,让基础学科“深扎根、广蓄能”,为医学创新的参天大树筑牢坚实根基。

赋能培养:作育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

  今年8月,医学院智能医学工程2023级本科生马婧瑜再次刷新自己的竞赛成绩。在机器人领域权威赛事RoboCup Malaysia 2025世界机器人公开赛上,她所在的团队一举夺得三项世界冠军。而不久前,马婧瑜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创新的技术方案,获得RoboCup日本公开赛亚军。

  “机器人与其他智能技术在与医学领域交叉的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我相信智能科技在未来将会帮助医疗事业实现飞跃。”谈到自己的专业,马婧瑜满怀憧憬。

  作为南开大学医学院的特色王牌专业,“智能医学工程”完美融合“医”与“工”的双重基因,是一门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先进传感技术等前沿科技赋能现代医疗的创新交叉学科。2018年,南开大学首批设立该专业,师资雄厚、资源丰富,目前已培养4届毕业生。

  在《规划》的框架下,“新医科”人才的培养沃土,还在不断注入“新养分”。

  2025年,在“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良好基础上,智能医学工程人才培养创新班开始招生。项目构建“医工贯通+项目驱动”的创新培养体系,采用本硕贯通的培养模式,通过医学院与工科学院的课程共享,全方位打造兼具医学基础、人工智能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医工融合”领军人才。

  与此同时,南开大学计划通过开设口腔医学、眼视光医学贯通培养特色班,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试办“医学 +”本博贯通试点班等系列举措进一步升级本科培养模式和拔尖人才培养机制,让课程更丰富,为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加速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除了人才培养体系,我们也在优化临床医院研究生导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同时从高水平专家学者和新医科青年人才双向发力,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战队。”黄毅说。

深化合作:构建医教研协同新生态

  2024年底,南开大学移植医学研究团队通过制备的胰岛细胞移植手术,成功帮助一位Ⅰ型糖尿病患者实现临床功能性治愈。该研究成果被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Cell)发表,并入选该期刊年度最佳论文。这一突破性进展的背后,是院校深度协作结出的硕果。

  聚焦移植医学前沿问题,通过整合学校科研创新能力与附属医院临床转化资源,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实现贯通,科研成果拥有了快速落地的“超能力”。

  “过去是先有技术再找应用,经常和临床实际脱节。院校协同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南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人民医院)今年刚刚加入南开大家庭,有关负责人表示,“院校在‘新医科’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等各方面深度融合,一定会获得1+1>2的效果。”

  截至目前,南开大学已拥有2家直属附属医院、5家非直属附属医院,并与解放军总医院、天津市肿瘤医院等国内顶尖医疗机构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实现医疗技术服务、科研平台建设、医学人才培养等领域全方位紧密对接。  

  “日后,南开大学将更好地统筹好附属医院建设,深化与解放军总医院、天津市肿瘤医院等高水平医疗机构的合作,构建‘需求定位—研发设计—疗效验证—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让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落地临床,服务患者。”黄毅说。

  为牵引多学科力量深度耦合,“医工交叉”研修班已经成为南开的常态化项目。未来,学校还将进一步聚焦介入式脑机接口、AI 辅助视觉精准诊疗,定向搭建医工交叉创新平台,对接前沿需求。

  制度革新,是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照亮前路的战略火炬。从学科交叉突破到人才梯队筑牢,从医教研融合深化到成果临床转化,一系列关键领域的改革引擎全速运转,驱动着南开“新医科”建设迈向高质量、高效能的新台阶,为健康中国战略与教育强国伟业注入新的动能。

编辑:丛敏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团队在胚胎干细胞全能性...
南开清华联合研究团队成果Cel...
eScience卓越讲座举行
南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细胞与...
南开团队成果“介入式脑机接...
南开大学环境学科创建五十周...
【关注“三新”建设】南开大...
【关注“三新”建设】南开“...
南开大学承办第五届新时代历...
【关注“三新”建设】面向国...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