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25日,《光明日报》“红船初心”专版聚焦南开大学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实践。重点报道了南开大学举全校之力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科研报国、服务社会的精神,引导全体师生把小我融入大我的扎实举措。今天,我们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2023年,南开大学八里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获评全国高校红色文化弘扬基地。资料图片
南开师生原创话剧《周恩来回南开》激荡学生的爱国情怀。资料图片
南开大学开学典礼现场。资料图片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2024年9月21日晚,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体育中心,校长陈雨露带着师生重温老校长张伯苓的“爱国三问”。“是!爱!愿祖国繁荣富强!”同学们铿锵的回答久久回荡在体育馆内。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南开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高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
南开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发扬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做优“师生四同”育人品牌,抓好思政教育“三支队伍”,在全体师生中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科研报国、服务社会的精神,为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示范。
日前,光明日报调研组深入南开大学,循着学校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感受南开大学师生把小我融入大我的爱国精神和不负韶华、强国有我的激昂斗志。
教学主渠道:打造思政“金课” 厚植家国情怀
“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的专业吗?怎样利用专业所学为国家和人民服务?”2024年秋季学期,在南开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堂,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王新生这样问道。
“老师,我的专业是守护‘光明’。”来自南开大学医学院的本科生吴卓桐起身回答。高中时期,吴卓桐就立志要做一名医生。入学后,他连续四年成绩位列年级第一,并且受聘为教育部“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大学生宣讲团联盟”学生负责人,代表南开大学参与近视防控工作。他与其他联盟高校的同学默契协作,奔赴全国各地进行宣讲和义诊。
“那是什么支撑着你在这条路上努力前行?”王新生问道。“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谆谆教导,是‘爱国三问’的激励,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鼓舞着我在学术上追求卓越,在社会实践中收获成长,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努力为国家的眼科医学事业作贡献。”吴卓桐坚定地说。
与专业相结合,在实践中感悟。为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南开大学高质量推进“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将爱国主义传统贯穿到实践育人大课堂,形成具有南开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
“我们不仅将思政课搬进校史展,用百年校史作为思政教科书,还立足自身办学定位,深入挖掘南开丰厚的校史资源和爱国元素,以南开学子熟悉的人和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铭记奋斗历史、继承爱国传统,用身边人在实践中的收获和体会来回答学生的问题。以激发爱国热情、厚植爱国情怀为切入点,建设从‘三问’到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全链条。”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余一凡说道。
除了以校史育人,思政课要走进青年心里,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2019年2月起,南开大学以“金课”标准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与时俱进地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生动进课堂、深入有效进头脑。
办好新时代“大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在创新思政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方面,南开大学融合其他学院师资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以专业教师充实辅导员队伍。2023年12月,南开大学在全校在岗专任教师中选聘15名专职辅导员;2024年12月,从人文社科领域的有关学院遴选10名教师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
已担任专职辅导员一年多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辅导员孙炳炎向记者介绍:“博士研究生科研任务繁重,作为他们的专职辅导员,我们可以借助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经历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回答,鼓励和引导他们在科研道路上健康成长。”
在与学生们的接触中,孙炳炎了解到很多同学认为自己明明看了很多文献,却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成果,感到十分懊恼。孙炳炎用自身的经历与他们推心置腹地交谈,告诉同学们学术研究需要量的积累,只有不断夯实各方面理论知识,才会融会贯通,有所产出。这样的交谈有助于同学们增强科研信心。
与此同时,南开大学积极探索校院两级领导带头上好“形势与政策课”,形成一院一团队的南开特色模式。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学校考察时的殷殷嘱托,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以‘金课’标准建设‘概论’课程,领衔编写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教学指导方案,为生动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南开力量。”王新生说。
社会实践场:开展“双百”行动 感知时代脉搏
在建好学校思政小课堂的同时,南开大学用好社会大课堂,将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校门,在实践中感知世情国情,深刻体悟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今天的直播间,我们带来了展现苗族特色文化的文创产品,赶紧来一睹为快吧!”贵州黔东南州南猛村,一场以“锦绣黔程焕村寨新生”为主题的直播活动上,南开大学的学生化身主播,热情地介绍着包含南猛苗绣、蜡染等元素的充电宝、杯垫等产品。
这场直播是南开大学哲学院师生组成的实践队,在南猛村开展的“我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思政课建设“双百”行动实践活动之一。
“双百”行动,旨在依托南开大学在全国建立的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通过师生调研,去解答“学生关心的一百个问题”,将调研过程及成果制作为短视频,即“学生参与的一百个视频”。通过“学生关心的一百个问题”与“学生参与的一百个视频”的双向互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国情、服务社会中,将爱国之心融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实践队孔帅老师向调研组介绍,实践队带着“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如何突破瓶颈”等问题,查阅地方志,走访村中长者,梳理苗族非遗文化脉络,分析苗绣、蜡染的市场前景,用人工智能设计苗绣文创……
“尊重传统、全面发展,充分挖掘利用当地资源和特色优势,在保护传承基础上积极创新,努力打造出当地自己的品牌和竞争力。”实践队成员、哲学院硕士研究生王艺璇对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深有感触。
师生深入一线,在科技报国、服务民生、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把学问“做”在中国大地上,把“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学术宗旨,转化为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
带着“乡村振兴中‘小’产业如何实现大发展”的问题,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生组成的“农业芯片”实践队来到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他们实地了解丹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情况,开展丹参种质创新研究,运用人工智能电子监测系统开展产业化丹参的质量检测……不断探寻如何更好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在参与丹参种质的相关创新研究过程中,我们切实体会到科技创新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因素,还感受到老师同学所秉持的赤诚报国的精神。”实践队成员、生命科学学院的硕士生周正说。
在三尺讲台、农家炕头、田间地头……南开大学正在用“双百”行动书写“教育强国,南开何为”的时代答卷,让爱国奋斗成为青年最亮丽的青春底色。
南开大学团委书记贺文霞介绍:“2019年以来,南开大学累计支持2万余支师生‘四同’实践团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实践活动。2023年至今,南开大学在全国27个省区市建立95个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依托工作站,组织师生‘四同’实践团队赴乡村一线,组建110余个师生课题组,围绕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困难问题、农民群众的期待期盼提供南开力量。”
文化大课堂:擦亮精神底色 融通“知、情、意、行”
如何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让爱国主义成为学子思想、情感和行动上的自觉?
文化浸润,成为南开大学潜移默化引导学生传承爱国精神的路径。
话剧在南开大学有着悠久历史。围绕话剧这一青年喜闻乐见的载体,南开大学先后开设《话剧表演与剧本写作入门》等通识选修课,使得台上台下、课内课外良性互动。
“让中华腾飞于世界,这句话不能变,也不应该变……全体南开人,都要心里装着社会主义祖国,装着6亿人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大通学生中心舞台上,话剧《周恩来回南开》表演者的话语掷地有声,台下学子潸然泪下。
“我们以1959年周恩来总理来南开大学视察调研的历史事实为背景,运用闪回的艺术手法,缀联起他在南开求学时的故事,将‘允公允能’的爱国主义情怀厚植在每一个学子心田。”南开大学党委宣传部干部郭威说。
话剧演员李佳琦告诉调研组:“这部话剧如一颗种子,排演的过程则是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历程,爱国情怀在我们内心不断激荡澎湃。”
百年南开校史,是一部南开师生爱国、报国的奋斗史。调研组了解到,南开大学坚持“五育”并举,尤其重视话剧、微电影、合唱、传统诗词等美育形式,以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思政教育,将校史校训中的爱国基因转化为青年行动自觉,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让爱国情怀成为学生的精神底色。
2024年,南开大学在建校105周年之际推出微电影《念念不忘》。微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88年,南开大学师生齐施援手,挽救了身患重病的大二学子李中泽。1998年,李中泽与友人一起创办企业,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多年来,仅奖助学金一项就已惠及400余名南开学子。他的念念不忘,擦亮无数梦想。微电影上线后,全网播放量超2000万次。
“《念念不忘》从策划到成片历时一年半,取景地间隔两千公里,还原了不同时代南开人在各行各业勇挑重担的感人场景。我们联系南开大学数十个部门学院、数百名师生校友参演此剧,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南开人‘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学术宗旨以及传承百年的爱国报国传统,达到了春风化雨的文化浸润效果。”《念念不忘》电影监制、南开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军辉说道。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词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神意境和家国情怀。围绕着“中华诗教”,南开大学文学院开展“诗教润乡土”等系列活动,鼓励引导学生将诗教事业与服务乡村、赋能文旅相结合。“我们要积极投身‘中华诗教’事业,将这项文化传承和传播事业不断发展创新。”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说。
除了在美育层面以文化人,南开大学还在实践层面不断深化拓展,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拧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育人链条,把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
“我们始终紧扣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民生关切,在教育革新与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收获了一系列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深耕电池领域30多年,如今正在带领团队研发大容量电池。“未来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特别是关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指示精神,把电池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有机衔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南开大学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学校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鲜亮底色,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推动课程、教材、基地等一体建设,形成了独具南开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说,文化育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潜移默化,感召着新一代的南开人立公增能、秉公尽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书写强国有我的青春篇章。
经验与启示
学校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南开大学通过打造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做优“师生四同”育人品牌,让学子在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中,厚植爱国情怀。调研组认为,有以下几点经验可供借鉴。
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鲜明底色。爱国主义教育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高校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鲜亮底色,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推动课程、教材、基地等一体建设,形成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教育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用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引导学生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确保心有所向,行有所指。
坚持把思政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应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重中之重,以“金课”标准持续建好思政课程,以爱国主义故事、先进典型事迹等鲜活素材充实思政课案例库。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多渠道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实施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在职称评聘、进修深造、待遇条件等方面对思政课教师给予倾斜保障,让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坚持把“知、情、意、行”统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方式。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融通思政工作各环节的桥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推动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思政教育与现实生活、思想引领与文化浸润相融通。注重实践育人,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开展国情调研、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实际,用行动感应时代脉搏,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知、情、意、行”的统一。注重以文化人,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师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为培育爱国主义情感提供丰富滋养和坚实基础。注重以情感人,挖掘校史校训校歌蕴含的爱国主义元素,利用校庆、纪念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通过组织主题活动、编演话剧等,讲好革命先辈、先进典型等故事,引导师生传承爱国基因、赓续爱国传统。
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写在报国强国的担当实践中。当前形势下,办好爱国主义教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把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合作交流的各环节与国家需求紧密联系,引导师生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挺膺担当、爱国奋斗、砥砺笃行,把爱国报国的情怀书写在报国强国的担当实践中。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王庆杰、于家琦、董向慧、李世强,本报记者王艺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