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院教授 周德丰
1919年,28岁的北大教授胡适出版了他研治中国哲学的开山力作,引起了轰动效应。近百年过去了,人们大多认为它仍是青年学子具备文化通识的必读书。
前辈硕学蔡元培先生诚挚推荐了这本书。蔡先生声名赫赫:他是晚清名翰林,万众仰慕的革命家,当时正在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地带任北大“祭酒”。蔡先生为这本书写了短序,极力褒扬这部书兼具四大优长:
其一,平等的眼光。是书一改以往学人尊经、崇儒、征圣的旧习,对所论先哲不作任何先验的抑扬,一律还其历史的真面目,平等地研判其学术上的成败得失。
其二,扼要的手段。一部中哲史从老子、孔子讲起,用存疑的态度处理了古史传说和某些繁琐的史料,这种作法体现了“截断众流”的治学勇气。
其三,系统的研究。排列诸子,观照论旨,彰显各家师承源流,展示哲学思想史演进的脉络,更具系统性、学理性。
其四,证明的方法。考实论主的时代,辨析著作的真伪,论证各哲学家原本的主义,显示了学术研究科学的手段和方法。
蔡先生的鼎力引介使胡适的这本书名垂一时,洛阳纸贵。以后的中国哲学史家如冯友兰、任继愈等人也都从不同视角认同蔡先生的评价,并称道蔡先生积极扶植青年后学的崇高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