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错
今年是著名语言学家、汉藏比较语言学大家邢公畹先生诞辰110周年和逝世20周年。他与导师——中国“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李方桂先生在汉藏语尤其是汉台语比较研究方面的学术传承,被学界誉为“两位语言学大师的接力赛”。
1914年10月23日,邢先生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先生对故乡满含深情,在晚年的自述文章中,忆及幼时由父亲领着出安庆城东门,第一次看到长江,烟波万里,滚滚而来,气象恢宏,令他非常惊异。安庆城内建于南宋时期的双莲寺殿宇宽宏、花木清幽,也是先生幼时流连忘返的地方。早年对故乡景观的观察与省记,让邢先生认识了生长和哺育自己的故乡,形成了对故乡和祖国的山川风物、土地及人民的深沉执着的爱,成为他立志“探索宇宙间(包括人类社会)各种规律”的持久动力。
1937年从安徽大学毕业后,邢先生考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生,师从著名语言学家李方桂先生,并受罗常培等先生指导,接受了历史比较语言学、汉藏语学训练,并深入西南民族地区做语言调查。
1942年研究生毕业后,邢先生执教于西南联大中文系,同时在刚创建的南开大学边疆人文研究室工作,成为研究室及《边疆人文》刊物的创始成员。这一时期邢先生深入滇西傣族聚居区等地区调查语言,发表了一系列历史语言方面的论著。1942年至1943年间,他在《边疆人文》上先后发表了《远羊寨仲歌记音》《台语中的助词luk和汉语中的“子、儿”》《〈诗经〉“中”字倒置问题》等9篇学术文章;同时又与罗常培先生合作,用古音拟注唐诗,油印出版了《唐诗拟音百首》,可谓硕果累累,奠定了南开大学中国语言学科、汉藏语学科的基础。
1946年南开大学复校天津,次年邢先生任南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51年升任教授,1956年招收汉语言方向副博士研究生。上世纪50年代随着院系调整,邢先生在中文系组建了汉语侗傣语研究室,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这也是我国首批语言学博士点中唯一的少数民族语言学专业,是南开大学中文系的第一个博士点专业,邢先生也成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
南开大学至今都是国内综合大学中少有的保持强大民族语研究力量的高校,也是中国唯一拥有八十余年民族语研究史的高校。不仅是邢先生,老一辈语言学大家如刘叔新先生、马庆株先生等,也都同时研究汉语和民族语。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结合,历史研究与共时研究结合,南开大学是国际汉藏语比较研究的重镇,邢公畹先生居功至伟。
1953年至1956年,邢先生受国家委派赴苏联,先后任莫斯科东方学院教授、莫斯科大学教授,成为新中国对外汉语教育的先驱。1956年2月,苏联高教部特聘他任汉学家波兹涅耶娃(Л. Д. позднеева)博士论文答辩会的首席论文评论员。
邢先生以深厚的“小学”功底,启用古老丰富的汉语文献,结合深入田野调查的民族语资料,在汉藏语比较研究方面作出重大贡献。“文革”后复出,邢先生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成绩斐然、影响巨大,先后出版《三江侗语》《红河上游傣雅语》《汉台语比较手册》等多种专著;还参与北大《汉藏语概论》巨著编写,负责“汉语”部分;主编了南开版独具特色的《现代汉语教程》和《语言学概论》等教材。同时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所创立的“同源体系”——“语义学比较法”,为汉藏语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邢先生不但国学修养深厚,研习多种民族语文,而且通晓英文、俄文,十分留意和吸收国际前沿学术信息。早在1947年,他就发表了署名Hsing ching-lan的英文论文Notes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Nung and Lu Languages in Lo-ping(《罗平侬语和偻语比较研究札记》)。后来又从俄文翻译波兹涅耶娃(Л. Д. позднеева)著《论〈红楼梦〉》《苏联的中国文学研究》,从英文编译李方桂《侗傣语概论》等文献。1979年,邢先生与庞秉钧等学者合译出版了乔姆斯基(N. Chomsky)的《句法结构》一书,将这部20世纪语言学里程碑式的著作首次译介到中国大陆。
1990年,法国著名语言学家沙加尔(L. Sagart)首次提出汉语与南岛语同源说,邢先生十分关注,连续在《民族语文》(1991年第3、4、5期)发表评述补正的文章,进而提出“汉藏泰澳语系”学说。1992年,沙加尔发文应答邢先生,接受先生指正多处,并进一步讨论有分歧的地方。1998年11月,沙加尔专程赴天津邢先生寓所与他研讨。两位国际汉藏语大家的此番对话,后来发表在《民族语文》上。
新世纪之交,年届八旬有半的邢先生老而弥坚,学术研究更加炉火纯青,在人生最后几年发表了二十多篇重要的学术文章。这一时期邢先生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令人惊叹。邢先生90岁高龄与癌症搏斗至病逝前,仍不断有论著发表。1999年,85岁的邢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集毕生研究之大成的巨著《汉台语比较手册》,继承李方桂先生的汉台语比较研究,揭示了九百余组汉语、台语音义对应“关系字”,将汉台语比较研究推动到前无古人、后人难及的地步。著名语言学家王均先生在评价邢先生承续李方桂先生学术、将汉台语比较研究推向前沿时说:“这是两代语言学家、两位语言学大师的接力赛。”
1998年至1999年,邢先生在美国汉藏语学家柯蔚南(W.S.Coblin)A Sinologist's Handlist of Sino-Tibetan Lexical Comparisons(《汉藏语词汇比较手册》)基础上,又在《民族语文》连续发表7篇“汉藏语系上古音同源字考”系列学术论文。后来综合整理成为《汉藏语同源词初探》,于2001年出版。以汉语上古27个韵部为线索,详尽比较辨析了覆盖汉语、侗台、苗瑶和藏缅四大语族的大量同源字组,将其毕终身之功治汉台语比较研究的成果进一步推广到全部汉藏语系语言,并以此论证“美国学者白保罗(P.K.Benedict)建立的排斥侗台苗瑶语的汉藏语系的假说不可信”。当然邢先生同时也肯定了白保罗提出的台语与南岛语有发生学关系的学说,并成为他提出“汉藏泰澳语系”学说的重要基础。
2000年,《邢公畹语言学论文集》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入邢先生一生代表性的重要学术论文。2003年《语言研究》第l期发表的《论“汉台苗语”调类的分化和再分化》,是邢先生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学术论文。如今,收入先生主要论著的十卷本《邢公畹文集》也正由南开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邢先生已深为癌症所困,却仍不忘学术研究。仅在最后一年里,他在不断的手术与病痛之间,还撰写了两篇文章,包括重新用汉语翻译60年前在云南用国际音标记录的傣族故事《阿叶哈毫姑娘的故事》,最终在他身后发表。
有一次我和一位同学去医院探望,适逢邢先生精神略微转好,仍念念不忘与我们讨论学术问题。他对我们说:“对于认定的学术理念要有执着坚定的信念,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轻易放弃。”当此之时,先生正值身患重疾,病危几在旦夕之间;斯时斯刻,国内外学界对先生的汉台语同源观念或方法也有不少示疑和批评;然而先生平静地说坚信自己的学术信念。此情此景让我们感到十分震撼。
邢先生博学多才、视野开阔,绝非迷顽固执之人。他特别强调学术要突破“境界”,常以荀子“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自励,说“如蜕者,如蛇蝉之蜕也。旧之所学,如拘泥于壳内;所得日多,则破壳翻然离去,境界异矣”。他不断吸取国际学界最新信息,以深厚的“小学”功底治汉藏语历史比较,以惊人的毅力不断否定自己、开拓前进,愈老弥新,始终站在学术前沿。
人们或许会诧异,科学研究当根据客观理据,何来“信念”指引?殊不知当一个学者已经站在科学研究最前沿,面对的是人类尚未知晓的世界,恰如直面黑暗独自探索,前方并无既成的道路与光明,那么应该朝着什么方向?这时候丰厚的学养带来的科学直觉——即学术信念,正是指引先驱者开拓前进的旭日明灯。
邢先生多才多艺,爱好广泛。喜欢拉小提琴,诗词也写得好,书法被认为“不从一家而颇具赵(孟頫)风”。邢先生早年尤其擅长文学创作,17岁时就在《安徽教育》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春天的下午》,锋芒初现。其后在多家报刊上发表过一系列小说、散文,与沈从文、废名、萧乾、汪曾祺等同被称为“京派小说家”。1958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小说集《红河之月》;199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京派小说选》,选有他(署名邢楚均)的小说《棺材匠》。
“学贯古今,砚中春秋五十;薪传南北,帷下弟子三千。”1988年邢先生执教50周年之际,南开大学赠送的荣誉证书这样写道。如今先生的亲炙弟子都已独当一面,续写着先生开创的学术事业的辉煌。石锋、曾晓渝、洪波、石林、张旭、邢凯、薛才德、袁明军等都是当今语言学领域重要学者。石锋的语言格局和实验语言学系列成果,曾晓渝的汉语与侗台语历史比较和语言接触研究,洪波的汉语语法史研究等在学界有着重要影响。在南开执教的施向东尽管不属邢先生亲传弟子,但他采用和发展邢先生的同源体系比较法,在汉藏语历史比较研究方面取得杰出成就。
2004年7月7日,邢公畹先生在天津与世长辞,终年90岁。先生一生以全部的身心执着地实践自己的科学信念直至最后一刻,这深令我们感动,同时给予我们以巨大的鼓舞。此生有幸聆听先生的教诲,实在是我辈终身的荣耀。
(本文原稿较长,刊出有删节。作者系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藏语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学人小传
邢公畹(1914—2004),名庆兰,生于安徽安庆,祖籍江苏高淳。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藏比较语言学大师。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员,莫斯科东方学院教授,莫斯科大学教授,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曾任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在汉藏语研究领域有重要影响,在语言理论,古今汉语音韵、语法诸研究领域皆有学术贡献。
审核:闫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