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金平 杨建楠
对话人:
戴金平 南开大学国家经济战略研
究院院长、教授
杨建楠 本报评论员
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有效盘活存量资源资产”。因地制宜在存量资源中导入新产业、新业态,资源活化的背后,有增量之优,生产力之新,更有城市发展的强动能、大空间。
杨建楠:上个月,由百年老厂“蝶变”而来的天津空天数字产业园正式开园。园区聚焦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具身智能三大前沿赛道,已快速集聚十多家高科技企业。用辩证视角看待盘活存量,因地制宜导入新产业、新业态,会发现闲置资源也能盘出新质生产力。
戴金平:提到盘活存量,通常要把它和城市更新统筹来看。由此,我们可以从城市和资源两个视角,分析新质生产力是如何在盘活过程中产生的。从城市定位看,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既有科教资源丰富等发展优势,又有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的发展要求。于是,天开高教科创园、空天数字产业园等由闲置资源资产盘活而来的科创园区应运而生。同时,天津也在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各地人流持续涌入城市。其中,除了为文旅消费而来的人,还包括前来谈合作、搞创业的人,以及各种技术型人才,他们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都有直接的支撑作用。从存量资源的类型看,那些未转化的科技成果、待挖掘的企业产能等都属于存量宝库中的一部分。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导产业升级,释放更大产能,这些做法不仅是在盘活存量资源,更是在助力生产力提质向新。
杨建楠:现在,盘活存量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重点攻坚的阶段,以往单体项目的“能盘尽盘”,逐渐升级为整体街区的繁荣发展。您怎样看待存量资源这种从焕新“盆景”到城市风景的变化?
戴金平:从“盆景”到风景,两种“景”的变化,意味着盘活的意义已从传统的更新空间、焕新业态,升级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态。要注意的是,“盆景”之所以能形成风景,离不开城市立短谋长的统筹规划——即便是单体项目的盘活,也要依托于城市的顶层设计去展开,我们要看到“景”背后的这张城市蓝图。同时,每一次盘活都是一个引入新资源、新人才、新运营模式的契机,这些新力量的注入不单能帮助闲置资源“再就业”,更能带动城市中首发经济、会展经济、街面经济等的发展,激发城市的活力。
杨建楠:在撬动存量盘活的诸多因素中,市场最敏感、最具有创意、最接地气。探索市场化盘活路径,不只为了解决如何“盘活”的问题,也是为了让存量资源的活力更加可持续。
戴金平:探索市场化盘活路径,本质上寻求的是资源供给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需求随时代而变,可以是技术需求、产业需求,也可以是消费需求、生活需求,关键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譬如一些老厂房,有的引进了餐饮、市集、博物馆等文化休闲业态,有的则依托产业优势变身数字经济新高地。这是因为,盘活存量必须紧扣城市发展特点,并非要一味追求高大上,或一股脑扎堆热门领域,盘什么、怎么盘,要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市场需求而定。
杨建楠:近年来,从天开高教科创园开园,到天美艺术街区开街、再到劝业场等老建筑的改造,高校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您认为,怎样借盘活的契机,加深高校与城市之间的互动、融合?
戴金平:作为城市的一部分,高校也存在盘活存量的需求。除了对闲置空间的焕新,通过与政府、与企业的一系列合作,学校的科研成果、教学资源也能得到转化和利用。加深高校与城市之间的这种融合互动,一方面高校要建立一种开放的心态,推动校园管理融入到城市治理中,通过资源共享密切校与城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城市,特别是各区域,也需要与高校建立一种常态化的协同机制。校与城相互赋能、校产城加深融合,带来的不只是盘活存量的新路径、新力量,更能为城市发展增添动力。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5-11/19/content_143094_2838073.htm
审核:韦承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