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虹 李娜
对话人:
徐 虹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
李 娜 本报评论员
数字技术深刻重塑文旅产业形态,科技创新成为破解文旅发展痛点、激发消费活力的核心动力。以智提质,丰富文旅场景供给、产品供给、服务供给,将不断提升城市的美誉度、吸引力,打开文旅消费新空间。
李娜:如今,科技变着法儿地为地方文旅“代言”。像海河两岸的光影秀、甘肃省博物馆的“拍哪讲哪”智能讲解,都让人印象深刻。经由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精深加工,文旅产业变得更加活色生香。您如何看数智赋能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徐虹: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才有文旅产业高质量运行。数智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我们对市场需求的认知水平和效率,也在推动市场供给产生结构性变化。像依托大模型、大算力、大数据整合全域文旅资源,通过分析游客行为与偏好,可以进行个性化信息推送、产品推荐,实现精准营销,可以基于数据分析对需求趋势进行预判,为政策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对文旅产业而言,数智技术的赋能是物质的,体现在技术的工具性,同时也是理念的,依赖于人“心力”的变革。开拓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离不开数智技术,需要的更是以人为本、主动创新的数智思维。
李娜:以智提质,“体验”是关键词。有人说, “体验越沉浸,消费越活跃”。“真香”体验正成为拉动消费的强大动力。
徐虹:是这样。消费者主体自觉性越来越强,更加强调自我的参与性。我们说的沉浸式体验消费,就呈现明显的共创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不再是文旅产品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深度参与者,他们的体验结果引领产品服务创新的方向。有人会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看别人“种草”,也会把好的体验放到网络上去传播,晒出消费偏好。这时,网络平台、数智技术扮演的不只是传播媒介的角色,也在打开近距离观察消费需求的窗口。依托新技术、围绕新需求整合资源、创新供给,形成新需求牵引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高效闭环,带来的不只“真香”消费体验,还有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
李娜:“文化+科技+旅游”融合催生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也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经济领域的具象化。这场深刻变革,基于的不是技术与场景的简单相加,而是以科技驱动产品创新、人才孵化等文旅产业方方面面,对全链条产业生态的重构。对此,您怎么看?
徐虹:文旅业涉及的面很广,尤其在新技术加持下,其产品形态、产业链条、商业模式、人才结构等都在进行深刻重构。就拿天津打造的一场场“吸睛”灯光秀来说,不仅有城市文化的巧妙融入,还用上了很多高科技——能感知温湿度、人流密度,自动调低亮度的智能传感器,采用无人机巡航技术的灯光管理平台等,让夜景更可看、可品、可游。包括科技赋能文化遗产让其“活起来”,可衍生出新文化IP,如果通过科技深度开发,还能使其延伸至文创、游戏等多领域,实现“一源多用”,提升产业价值链。我们说,文旅不只是服务业。以创意和创新为驱动、以科技为支撑,它的外延可以很广。
李娜:以智提质,需要数智化治理思维。面对科技带来的新变化,提升数智化治理能力,已然成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徐虹:数字技术越是发展,协同治理的要求也就越高。具体到文旅产业,收集分析消费数据,就涉及消费者信息安全传递的问题,要对客流分布、交通态势、消费偏好、舆情动向等实时监测和智能研判,需要进一步打破数据孤岛,形成全域全量数据资源池。另外,很多人在平台上获取或发布信息,为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合法,行为约束也要有个底线。提升数智化治理水平,不是简单停留在上系统、上平台,用上新技术,这离不开人的智慧,更需要厘清“为谁服务”的问题,为技术驱动下的治理模式注入更多价值理性。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5-10/29/content_143096_2764188.htm
审核:韦承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