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在南开大学建校106周年之际,由南开大学与韩国崔钟贤学术院共同主办,以“科技创新与未来城市: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天津论坛2025”在津启幕。来自英、美、德、澳、韩等17个国家(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的300余名知名学者、各界代表齐聚天津,以更加国际和多元的视角,共同探索科技赋能城市发展的创新思路和有效路径。
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旭,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韩国崔钟贤学术院院长金裕锡,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主持特邀报告。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梁琪主持开幕式。
论坛现场
在天津论坛上,王旭指出,论坛已成为天津联通世界的重要学术平台,正以开放姿态探索科技与城市融合的路径,希望汇聚全球智慧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陈雨露强调,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新课题,南开大学将持续支持城市发展,推动论坛迈向2.0时代,为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城市变革贡献动能。金裕锡认为,城市是技术、治理与社会的交汇实验室,呼吁通过对话构建协作框架,共同建设智能、包容且可持续的未来城市。常启德表示,天津论坛已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创新交流平台,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临近之际,期待论坛为推动城市迈向更智慧、更有韧性的未来提供学术支撑。
南开大学智库研究成果集中发布
开幕式上,《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指数年度报告(2024)》《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报告(2024年)》《中国政府发展研究报告2024》等10项具有南开特色的系列智库研究成果集中发布,从不同维度回应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关键问题。
特邀报告现场
特邀报告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政法学部主任、一级教授李培林以“城市更新、包容性与特大城市治理”为题带来演讲。德国环境署署长德克·梅森纳分享了对“城市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融合——潜力、风险与开放性问题”的思考。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南开大学荣誉教授皮埃尔·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介绍了“阿秒脉冲的产生、应用及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科学理事会会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阐述了“数字技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美国建筑师学会(AIA)成员、韩国弘益大学建筑系教授俞炫准描绘了“会呼吸的未来城市”构想。
高峰对话
围绕“智能科技与未来城市发展”主题,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莫汉·芒纳星河、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展开高峰对话,南开大学校友严晓宁主持。龚克指出,人工智能是改变产业、促进城市繁荣的关键技术,但必须与绿色能源、循环经济和包容性模式结合,推动可持续与绿色转型,构建“资源不再稀缺”的未来城市。郝景芳认为,人是未来城市的核心。科技时代更需重视心灵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内驱力与跨学科能力;青年应从求职者转为创新者,学会借助AI实现突破。莫汉·芒纳星河强调,应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推动可持续转型,从个人与社区的和谐出发延伸至城市与全球。他赞赏中国在绿色发展与数字治理方面的探索,相信中国将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引领者。
本届论坛下设14场分论坛,融汇前沿技术与人文思考,涵盖科技突破、社会治理与全球合作等领域。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碳中和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深化亚太创新和可持续增长合作”等热点问题和学术前沿,展开深入探讨。
据了解,天津论坛始于2015年,隔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十年来,天津论坛聚焦“城市发展治理”这一课题,根植于天津的地缘优势与发展潜力,依托南开大学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以及与崔钟贤学术院的深度合作关系,在全球专家学者的参与和支持下,搭建起跨学科、跨国界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中外学术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与知名品牌。
站在新十年的起点,南开大学将以智库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拓宽海内外合作渠道,在服务中国的基础上,着眼全球治理的共同挑战,推动产出解决世界重大议题的切实方案,为推动区域及全球进步与发展贡献更加卓越的“天津智慧”与平台力量。(文/图 闫瑾 高雨桐 张馨予 摄影 宗琪琪 柳莹)
原文链接:https://news.cri.cn/2025-10-20/9dbe65ac-8af4-4429-8f0f-1fa77187d570.html
审核:闫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