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科技日报:让每一朵“科研玫瑰”傲然绽放
来源: 科技日报2025年10月13日第01版发稿时间:2025-10-21 09:12

  毛莉

  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召开30周年之际,全球妇女峰会在北京举行。30年来,“妇女与科技”议题热度持续升温,成为性别平等领域的重要关切。

  性别从来不是衡量科研能力的尺度,而是洞察世界的不同维度。长期以来,女性科学家以细致、耐心与专注,打开了未知世界的一扇扇大门。从两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到今年的诺奖得主玛丽·布伦科;从用青蒿素点亮生命之光的屠呦呦,到攻克膜蛋白结构难题的颜宁……放眼中外,无数女性科学家在浩瀚科学星空中熠熠生辉。今天的中国,女性科技工作者占比已达45.8%,撑起了科研“半边天”。

屠呦呦在工作中。新华社发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科技领域的性别壁垒仍若隐若现。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中女性人数已超男性,但其教育优势却并未延续至学术领域。女性的科研之路犹如一条“泄漏管道”,在不同阶段持续出现人才流失,且始终存在“玻璃天花板”。数据显示,在正高、副高职称中,男性科研人员数量远超女性。此外,科研项目体量越大、越重要,女性负责人占比往往越低。

  科研路上,女性为何越走越少?“女性不适合做科研”的刻板印象,项目资源分配中的隐性偏见,生育与科研“两个黄金期”的叠加压力,事业与家庭的艰难拉锯,都可能迫使女性科研人员“中途下车”。

  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当训练数据中潜藏的性别偏见被算法放大,AI可能遮蔽女性科研人员的影响力,恐将为科技领域的性别平等带来新挑战。

  应当看到,“泄漏管道”流失的,不仅是女性个体的才华,更是科研体系的多元视角与创新潜力。可喜的是,近年来,一系列托举女性科研人员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坚持同等条件下“女性优先”,通过放宽年龄限制等举措,为女性科研人员创造更加友好的制度环境。而要引导更多女性选择科研作为终身职业,则需推动更多饱含人文关怀的精细化政策落地。

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曾乐与化学学院青年教师蔡佳蓉(左一)。图片来源:南开大学

  女性科研人员不是抽象的生产单元,她们是女儿、妻子、母亲。政策设计尤其应当关注女性科研人员因生育招致的职业发展难题,通过延长评聘考核期限、提供孕哺期资助、推广托育服务试点等措施,为女性科研人员松绑。

  为应对AI性别偏见,我们则需要更具系统性与前瞻性的策略:开发去偏见的算法,建立伦理审查和性别影响评估机制,推动更多女性AI人才共建包容性数据治理框架。

  支持女性科技人才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倾斜“扶一把”,服务保障“托得住”,社会文化土壤“培好根”。唯有如此,方能汇聚合力,让每一朵“科研玫瑰”都能在科学花园里傲然绽放。

  原文链接:https://epaper.stdaily.com/statics/technology-site/index.html#/home?isDetail=1&currentNewsId=54111d23e20b4f099838ca713bd7f6c1&currentVersionName=%E7%AC%AC01%E7%89%88%EF%BC%9A%E4%BB%8A%E6%97%A5%E8%A6%81%E9%97%BB&currentVersion=1&timeValue=2025-10-13

  审核:闫瑾

编辑:南欣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洞见新机 与势同行”2025新...
南开大学组建信息与传播学院
京津冀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究...
2025年南开大学运动会举行
“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南开论坛...
“百十京华 公能日新”南开北...
南开团队开发最近邻配对云图...
学校十届党委第六轮校内巡视...
【关注“三新”建设】南开大...
南开大学,106岁生日快乐!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