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情报学家和信息资源管理教育家、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原主任王知津先生于2025年9月6日在湖北恩施因突发疾病不幸逝世,享年78岁。
王知津先生走上情报学学术之路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1972年3月,他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被选送到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学习,在校期间认真学习英语、日语,在专业上更是格外用功。毕业实践赴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从事情报编译报道,参与编写的《常用国外科技文献检索工具简介》一书于1975年12月出版,这是王先生的第一项情报工作实践成果。
1974年大学毕业后,王先生被分配到黑龙江省图书馆科技文献检索室,先后从事中西文编目和科技文献检索与咨询工作。当时,图书馆情报工作刚兴起,王先生与同事合作编印《小麦育种》《低温冷害》等多种专题文献索引,以专题情报咨询的方式服务于农业生产与农业科技。1979年9月,王先生考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周文骏先生从事科技情报处理与检索方向的研究。1982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王先生到黑龙江大学工作,在校图书馆工作两年后,调入新成立的图书情报学系任教。1996年3月调入南开大学工作。他长期致力于情报学理论与方法、情报检索、竞争情报与竞争战略等方向的研究,是我国情报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
中国情报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创建的。1956年10月,中国科学院科学情报研究所成立;1958年,该研究所创办了中国科技情报大学。国家科技情报事业需要培养“耳目尖兵参谋”型情报人才,谋划情报学科和情报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情报学和情报教育得以真正发展起来。
王知津先生认为,情报学有三个支柱:一是情报检索,二是文献计量,三是情报研究。情报检索是情报学科最早发展起来的一个支柱领域。早在北大攻读研究生期间,他就与同学合作翻译了美国情报学家F.W.兰卡斯特的经典著作《情报检索系统:特性、试验与评价》,1984年出版,是我国信息检索研究的重要启蒙书籍之一。王先生是国内较早开展计算机检索研究的学者之一,发表了《简论手工检索与电子计算机检索》《情报检索系统性能评价》等多篇论文。编写了《计算机情报检索》教材。著作《科技信息检索》2004年获第九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被广泛引用,对学科发展影响深远。2005年参与翻译出版了《现代信息检索》。2006年主持编写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信息存储与检索》。
王先生很早就对自动标引和文摘索引产生了浓厚兴趣,1982年完成了题为《汉语科技文献抽词标引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属于前沿研究成果。此后发表了《手工标引法与自动标引法之比较》《戈夫曼词现过渡与自动标引》《受控标引与非控标引评述》系列论文。他较早将国外文摘索引法介绍到国内,与人合作翻译出版了《索引的概念与方法》《文摘的概念与方法》等著作,主持完成国家教委“九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现代文摘索引法模式研究”,发表了《基于句子选择的自动文本摘要方法及其评价》《从文本生成的角度看文摘编写》等论文。基于分类标引的知识组织是情报信息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王先生发表了《知识组织的研究范围及发展策略》《Web环境下个性化知识组织初探》等论文。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网络环境下知识组织理论与方法体系构建研究”,其成果《知识组织理论与方法》于2009年5月出版,是我国第一部有关知识组织的研究专著,对于创建知识组织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献计量领域,王先生重点研究网络计量学。2001年、2004年分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上中文社会科学信息资源分布、评价与管理研究”和“基于Cybermetrics的中文社会科学网站综合评价指标与方法体系研究”,构建基于网络计量学的网站评价理论模型。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基于情报研究的竞争情报研究应运而生。2004年,王先生主持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竞争情报方法的企业专利战略研究——动态环境下竞争对手技术跟踪与监测”,提出竞争情报观、网络竞争情报、品牌危机中的竞争情报、竞争情报的价值链分析法。2005年,由王先生主编的《竞争情报》出版,系统阐述了企业竞争情报原理,讨论了情报系统、竞争对手、竞争战略、竞争情报法律法规、反竞争情报等重要主题,对竞争情报实践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特别具有开创意义的是,王先生在企业竞争情报作战室研究领域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05年翻译出版了《企业竞争情报作战室》一书,2007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战争游戏法的企业竞争情报作战室设计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论文《竞争情报战争游戏法研究》获中国竞争情报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一等奖。由于在竞争情报领域发挥着学术引领与实践推进的重要作用,王知津先生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中国竞争情报杰出贡献奖”。
为发展情报学理论,王先生围绕情报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情报性质、情报科学性质、情报的相关关系(人、情报与社会)等展开扎实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情报学家围绕情报性质有一场大讨论,公认情报具有知识性和传递性两大基本属性。王先生则提出相关性是情报的第三个基本属性,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研究情报、商品和使用价值的关系,提出“情报是一种商品”的重要观点。通过对情报学理论思潮包括信息哲学、现象学、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后结构主义、社会认识论等的剖析,提出了情报学元理论的“3C”主义。
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王知津先生致力于建立中国特色情报学学科体系,提出建构数字时代由理论情报学、技术情报学、应用情报学和管理情报学组成的学科体系;进一步又构建了数智时代更为详细的由内向外逐层嵌套的由四个同心圆组成的学科体系,是迄今为止情报学最为完善的一个理论体系框架。他分析情报学发展的知识化、人性化、后现代主义三大趋势;认为我国情报学面临国际化与本土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回归“大情报观”的视野,情报学核心使命仍然是“大情报观”视野下的情报保障;提出我国情报学应加强学科话语统一性和对外话语影响力,学科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应当进一步强化,力争实现学科国际化与本土化均衡兼顾的良性发展目标。几十年来,他始终坚守情报学的初心,始终坚持情报学服务于国家战略,为中国情报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知津先生长期从事情报学教育与学科建设,是黑龙江大学和南开大学两校情报学学科的主要创建者与领导者。在黑龙江大学任教期间,当时全国的情报学教育刚刚开始,各地都在探索,王先生具有超前意识,积极协助和配合系主要领导,组建师资队伍,革新课程体系,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内较早开设了《计算机情报检索》《文摘索引法》《专利情报》《经济情报》等新的情报学课程,并编写出一批教材。1988年在全国较早创办了“信息管理”和“经济情报”专业。他组织教师开展情报学研究,主编《新编英汉科技文献缩略语大词典》(1995年)。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和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开设《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课,每年举办一次全系学生“‘五四’科学讨论会”。
30多年前,时任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系主任钟守真慧眼识才,将王知津先生调入南开。彼时南开图书情报学科正处于艰难时刻,王先生作为系副主任,协助系主任渡过难关。后院系调整,信息资源管理系并入国际商学院并改名图书馆学系。王先生任国际商学院图书馆学系系主任后,开始大力抓学科建设,引进人才,创办档案学专业,获得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图书馆学博士点及情报学博士点,逐步构建起学科体系完整、人才梯队健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使南开大学成为国内该领域学术重镇。退休后,王先生仍然十分关心学科建设与院系发展。2025年2月,我向他报告他的学生樊振佳刚刚接任信息资源管理系系主任,他说:“这是好事!‘60后’交‘70后’,‘70后’交‘80后’,一代传一代,后继有人了!”他常跟我说,一个学科、一个院系的兴衰关键在掌门人,在学科带头人,不仅要守得住,还要谋发展。
王先生一向重视学会工作,是国内情报学会的重要组织者和学术活动的策划者。他还积极参与地方专业学会的工作,特别是指导青年学者申报项目、发表论文,总是激励青年人要努力去做,要做就一定要做成功,不能轻言放弃。他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的老专家,每次评审回来,总要跟大家说说今年哪些青年人拿了项目、天津又拿了几项,他的心中始终装着一份青年学者的成长记录、一张天津社会科学的发展图谱。
从教三十余载,王先生始终坚守教学一线,潜心学术育人,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博士、硕士和本科人才。他的学生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骨干与行业中坚。
王知津先生是天津社会科学界的一位“大先生”,是中国情报学的一位“大先生”。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情报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崛起,治学严谨,勇挑重任,其学术洞察力、前沿创新思维与科研组织能力堪称学界楷模。他为人宽厚豁达,为学孜孜不倦。就在今年7月中旬还出席了在西安召开的中国情报学年会,8月底还在中山大学召开的全国信息资源管理博士生论坛上作会议总结。
王知津先生留下了一种精神,是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学科奋斗精神。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作者系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人小传
王知津(1947—2025),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历任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南开大学情报科学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天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校教授。曾担任教育部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档案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常务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索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译出版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曾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情报学报》《情报科学》等多家核心期刊编委。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33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共16项。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5-09/26/content_143100_2667973.htm
审核:闫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