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人民日报:弦诵不辍 风骨永存
来源: 人民日报 20250918 第6版发稿时间:2025-09-18 15:45

  1938年的滇黔古道上,一群穿着布鞋的读书人,背着行囊与书箱,在坎坷和泥泞里踏出了烽火中国的坚韧与悲壮。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炮声,惊醒了无数中国人。从此,偌大的华北,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被迫南迁,几经辗转安顿在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临时大学,没有巍峨的校舍,没有充足的典籍,却因一群铁骨铮铮的灵魂,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璀璨的星群。这些看似羸弱的知识分子,用书本作盾,以笔墨为矛,在山河破碎的岁月里,筑起了中华民族永不坍塌的精神长城。

  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乐观,揭开了西南联大的序幕。南开大学被日寇连续轰炸,校舍顷刻之间变成一片废墟。世人皆在扼腕叹息,张伯苓却发表演讲:“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他宣布:“下期开学一切事宜,正赶时筹划中。”

  从长沙到昆明,历经68天、3500里征程,这是联大师生集体写就的精神宣言。闻一多在给妻子高孝贞的信里,轻描淡写地写道:“全程步行四十余天,途中苦虽苦,却见尽山河之奇险、花木之璀璨。”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迁徙,而是一场用脚步丈量家国的“精神长征”。师生们白天在崎岖山路上跋涉,夜晚便在破庙或农舍里打地铺,臭虫、跳蚤为伴,粗茶淡饭为食,却从未中断过学业。浦江清在给夫人张企罗的信中提及:乡下包饭每月五六百元,隔两三天才得一肉,素菜多放茴香花椒,却也吃得香甜。在龙泉镇的研究所里,他和冯友兰、陈梦家等学者挤在狭长条的厢房里,“不及雷米路三楼一间之大”,却日日在煤油灯下钻研典籍,连补袜子、缝被窝的间隙,都在琢磨学术问题。

  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使命,让西南联大赓续绵延。风华正茂的年轻诗人穆旦,带着“我要赶到车站搭1940年的车开向最炽热的熔炉里”的誓言,投笔从戎,成为那个时代的呐喊者、播火者。胡适远在美国奔波,鬓发皆白,仍在忧心战火中的家国,他在信中却写道:“每天看十种报纸,晚上睡很晚,心里时时想着国家的危急。”陈寅恪更是如此。即便在颠沛流离中双目几近失明,他仍坚持口述著述,由助手记录。在昆明的油灯下,他完成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等不朽之作,他说:“国可亡,史不可断。”一字一句,皆是文化的命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质,成为西南联大的理想与追求。抗战时期,曾有一副广为传扬的对联颂赞联大:“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这是联大的校风,也是联大人的品质。西南联大纪念碑文如此记载:“维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这种“兼容并包”的精神,让北大的自由、清华的严谨、南开的务实融为一体,成就了“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教育奇迹。碑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在炮火连天的岁月里,这些知识分子用“弦诵不辍”的坚守,证明了学术的力量从不因环境艰苦而衰减,反而会在磨难中愈发坚韧。这,正是这群读书人最真实的写照——炮火能炸毁校舍,却炸不断弦歌;贫困能磨皱衣衫,却磨不灭对理想的追求。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风骨,早已刻进西南联大的骨血,成了乱世里最硬的脊梁。朱自清为贴补家用,将皮袍与瓷器送进拍卖行,却在给彭桂萼的信里称赞《警钟》是“边区民众的精神粮食”。为躲避空袭,闻一多带着家人搬到乡下,在茅屋里搭起油灯“书斋”,在香烟盒、旧信封上写满《楚辞》批注;国民党当局以高官厚禄拉拢,他只一句“我的根在中国的泥土里”便断然拒绝——油灯下的身影,成了村民眼中“最倔强的读书人”。“救国不忘读书”,西南联大后方办学的理念深远而持久地影响了文化抗战的实际意义。教育学系教授陈友松题词勉励年轻学子:“谁说你们是学士,我说你们是战士,是教育前线新出征的战士!”

  西南联大不仅是文化与教育的堡垒,也成为进步思潮传播的重要阵地。校园里,马列主义与民主科学的观念不断传播,吸引了大批青年学子。许多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前途紧紧相连,有的奔赴延安投身革命,有的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建设国家的重要骨干。这种信仰与追求,使联大精神在战火之后仍延续不绝。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如大树的种子,深深扎根于西南联大。闻一多在给臧克家的信中,慷慨激昂地写道:“还有比历史更伟大的诗篇吗?我不能想象一个人不能在历史里看出诗来,而还能懂诗。”他认为,文学应该融入历史,融入现实,融入人民。这种信念,支撑着他度过了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西南联大存在8年零11个月,毕业生仅两千余人,却走出了170余位院士,100多位文化大师、两位诺贝尔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这背后,是知识分子们“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传承情怀。邓稼先隐姓埋名研制“两弹”,临终仍念着“为国家争气”,杨振宁得知消息时泪流满面。这份家国情怀的种子,正是在西南联大的课堂里悄然种下。

  如今,西南联大已然不在。然而,彩云之南的傲岸身影却从未远去,知识分子用生命铸就的风骨与情怀,永远奔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这是一所英雄的学校,一所伟大的学校,一所创造奇迹的学校。西南联大,每一寸时光里,都写着中华民族的辉煌与荣光。

  80年前的往事,从未被时光封存。它是一面映照初心的镜子,当我们在物质丰裕的时代里迷茫时,当我们在学术浮躁的风气中彷徨时,不妨想想那些在滇南风雨中徒步的身影,想想那些在青灯黄卷下奋笔的学者——他们如同暗夜中的火炬,永远照亮着中国知识分子前行的道路。他们用生命告诉我们:真正的风骨,是困厄中不低头,是苦难前不迷失;真正的情怀,是为家国不计得失,是为传承不畏牺牲。

  弦诵不辍,风骨永存。

  原文链接:https://paper.people.com.cn/rmrbhwb/pc/content/202509/18/content_30105816.html

审核:韦承金

编辑:南欣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科研团队在室温二维拓扑...
南开科研团队开发肿瘤微环境...
10位教师荣获2025年度“南开...
南开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
喻云林为南开学子讲授思政课
南开团队最新研究成果登上《...
南开大学举办第十届国际人才论坛
【学习教育】南开大学召开党...
中科院外籍院士Michael Grätz...
南开大学示范微党课在央媒多...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