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虹 闫 丽
对话人:
徐 虹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
闫 丽 本报评论员
文商旅体融合,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以一场演出、一个赛事为起点,创新场景,激活消费,深度融合,城市发展更有活力、更有温度。
闫丽:当前,文商旅体已经成为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黄金组合。2025天津马拉松将于下月开跑,与往届不同,文旅部门优选二十余家景区推出优惠活动,以一票联动多场景。在您看来,文商旅体融合,撬动了什么?
徐虹:文商旅体融合蕴含着多重价值。看得见的是经济效益,能够扩大消费规模、延长消费时间;无形的是文化传播的价值以及商业创新的价值。赛事经济,实际上也是注意力经济,让城市形象愈发鲜活、城市品牌进一步提升。很多演出、赛事融合在地特色文化,能够形成具有独特标识的品牌,彰显一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同时,融合发展倒逼商业创新,将文旅产业与消费市场的链条有效衔接起来,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综合效益也就增强了。这是一种强大的乘数效应,也是文旅产业发展的高端形态,多产业联动、多链条交织,形成一种“生活即文旅,文旅即产业”的发展生态。
闫丽:“文体+百业”“百业+文体”,将文旅爆点与多元需求、多样场景巧妙结合,一次比赛、一场表演带来更多可能。
徐虹:融合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其本质在于文化为商业空间注入精神内涵,旅游拓展消费场景的时空维度,体育则为整体发展注入活力元素,三者相互促进,形成有机整体。融合中,吸引人的不再是单纯的赛事,而是通过“赛事+”形成的整体性、融合性消费产品。
闫丽:融,就要融出特色。有人说,文体破圈展现的是一个地方“好看的外表”与“有趣的灵魂”。留住一批人,吸引更多人,靠一条全产业链条的完善,也靠独特资源的利用。
徐虹:特色,就是竞争力。马拉松也好、骑行也好,体育赛事都具有形式上的同质性、时间上的短暂性,抓住内容的独特性,才能让一个赛事产生“同类不同质”的效果,让一个赛事在城市立得住、立得好。天津是运动之城,也是艺术之城,体育文化与城市文化紧密相连。去年和今年的马拉松赛事都串联民园体育场等体育文化地标。体育赛事与城市内涵的结合,一个重点是提炼、总结、转化城市故事、历史人文、非遗技艺等文化要素,使其与赛事、演出等具体载体结合起来,让文化、商业、体育浑然一体。如此一来,在地文化特色凸显了,融合的生命力更强了,城市发展也多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闫丽:如果说资源利用是从有到优,那么创新场景则是从无到有,通过空间设计与场景跨界组合,创造“大消费、大文旅、大商贸”的发展生态、协同机制。
徐虹:场景营造是文商旅体融合的核心内容。融合场景的营造,要契合产业发展的方向,找准一个适合自己的主题。像武清区以“车”为题,开展体育服务、体育旅游项目,打造汽车赛事、名品消费、名车销售、文化体验等“赛展演食住购乐训游”全场景消费。还有很多赛事进景区、进街区,甚至将老字号、知名市集融入比赛,不仅促进了体育产业的消费升级,也为本地品牌走出去搭建了桥梁。总之,文商旅体融合是一场涉及产品设计、场景创新、科技驱动与政策支持的系统性变革,各类消费载体都动起来、活起来,更多人就会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5-09/17/content_143094_2634489.htm
审核:韦承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