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债利息恢复征收增值税与海外投资补缴资本利得税引发广泛关注。记者就此采访了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他认为,上述两个政策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一套精准发力的组合拳,对于平衡财政收支、引导资金流向、规范资本流动具有深远意义,将为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田利辉看来,此次税收政策调整背后蕴含着清晰的逻辑。从财政视角看,国债免税政策长期存在,导致政府债与信用债税负存在差异,既不利于税收公平,也影响了财政收入。恢复国债利息增值税后,预计年均可增收约240亿元人民币,为财政“输血”的同时,也让不同债券品种在税收层面更加公平。从资金配置角度看,当前“资产荒”背景下,大量资金涌入国债市场,造成市场资金供需失衡。通过税负调整,引导资金流向企业债、高股息股票等领域,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此外,在跨境资本流动方面,海外投资长期免税造成部分资金外流,与国内经济转型中“鼓励资金回流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相悖。征收海外投资资本利得税,既强化了税收中性原则,也为规范跨境资本流动、助力国内经济转型提供了支撑。
对于税收政策调整是否会引发“存款搬家”,田利辉认为仍需观察。短期来看,国内居民投资仍偏保守,大量资金直接转向股市可能性较低,预计更多会流向货币基金、短债基金等低风险替代品。但长期而言,国内资金的结构性转移将逐步显现。高净值人群可能会增加配置红利股、黄金等资产;银行理财等资管机构也可通过委外投资老券、增配高股息资产等方式对冲税负影响,减少客户流失。总体来看,“存款搬家”更可能是从储蓄向投资的渐进式转移,而非剧烈的全面爆发。
面对税收加强监管的趋势,田利辉建议,个人和机构投资者都需调整策略,主动适应新的税收生态。个人投资者应优化资产配置结构,优先选择老券、红利ETF等产品,并通过分散投资期限降低交易频率。同时,可利用商业养老账户等享受税收递延优惠,减轻税务负担。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则需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开发更多税收中性产品,如红利ETF等,满足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此外,机构投资者还应动态调整久期管理策略,提升产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