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下午,叶嘉莹先生逝世,享年100岁。2024年11月27日,南开大学在抖音发布10门叶嘉莹的诗词讲座与公开课视频,一天的时间,有超过4600万人线上观看。2024年11月30日,天津市第一殡仪馆滨河厅外,叶嘉莹告别仪式开始前,前来送别的各界人士排着百米长队,大家赶到这里来送叶先生最后一程。在送行的队伍中有很多人并未现场聆听过叶先生讲课,他们有的是通过叶先生的著作、有的是通过电视、有的是通过视频来了解叶先生的,他们自称是叶先生未曾谋面的学生。“我似乎从未见过她,但我又确实见过她无数次。”叶先生这一生有多少学生可能不会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但是这个数字一定是惊人的。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叶先生在《我的诗词道路》一书的前言中,曾写过一段话:在创作的道路上,我未能成为一个很好的诗人,在研究的道路上,我也未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学者,那是因为我在这两条道路上,都并未能做出全心的投入。至于在教学的道路上,则我纵然也未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教师,但我确实为教学的工作投注了我大部分的生命。这是叶先生的自谦之词,也是叶先生的人生总结。教师才是她最珍爱的身份和定位。
1945年夏天大学毕业后,叶先生在北平开始了教学生涯。那时她每天骑自行车去上课,有一天她的自行车坏了,学校门口没有公交站,要走出来。刚出校门有一位樊老师要把自行车借给她。叶先生要骑车走,她的学生不肯让她上车,一直要跟着她一起走。叶先生说她常常想起这些,很是感动。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老师靠什么获得学生如此的喜爱,叶先生说是因为她自己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得听课的学生也产生了对国文课的热爱。我想因为学生爱上了国文课也就喜爱上了这位女先生,大概就是这样的互相喜爱,让叶先生坚定了做一辈子教师的决心。
从最初的决心到终生的志业,叶先生的老师顾随先生功不可没。叶先生对于顾随先生的敬仰之情源于顾随不同寻常的授课方式,“先生所传授给学生的,决不是书本的知识而已,而是诗歌的精魂与生命,以及结合此种精神与生命的,先生所表现出的整体的品格和风骨”。叶先生说,顾随先生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没有人讲诗像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讲得那么好,我的老师所讲的诗不仅仅是讲知识,更重要的是讲诗歌的生命、心灵、本质。叶先生接过了顾随先生的衣钵,长大后也就成了他。
古典诗歌的“摆渡人”
中国一直有“诗教”的传统,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泣鬼神”。叶先生说过:如果说我传的是诗教,而且是广义的诗教,要把中国诗歌里边这一份崇高、美好的思想、感情、品格、修养传下来,那我真的是有这样的理想,我也真是有这样的意愿。席慕蓉曾经这样描述听完叶先生讲课之后的感受:我好久没有这样的感动了,是不是因为叶老师的美好,让我们这样的感动?后来我想,所谓诗教,可以是一般的小学开始的“诗教”,也可以是一个人在一生里突然间遇到那么一位老师的诗教。叶先生的小女儿认为,温哥华医疗保健、设备都很好,生活环境也好,妈妈应该留在温哥华养老。但是叶先生留在中国,有许许多多喜欢诗词的学生,跟学生在一起,和学生之间产生很多共鸣和感应,这对叶先生来说是最快乐的事情。在叶先生看来,因着共同的理想和追寻才走到一起的师生关系,是超越骨肉亲情的。正如迦陵学舍的迦陵讲堂内,叶先生的一句联语——“师弟因缘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
据叶先生的助手张静老师回忆:她第一次在南京听叶先生讲座,叶先生当时肺部感染,白天输了液,打了吊瓶,晚上演讲的时候手背上还贴着医用胶条。在这种情况下,她还是站着讲了两三个小时。叶先生90多岁时,一个人在家里走路都踉踉跄跄,但是讲课还能站两个小时。叶先生说:对于教书,我真是特别有热情。一个人的道路总有走完的一日,但作为中华文化珍贵宝藏的诗词之道路,则正有待于继起者的不断开发和拓展。只要我还能站在这里讲,我一定会继续讲下去。如果我要倒下去,我也要倒在讲台上。
叶先生在古典诗词研究的道路上从未停歇,她的探索与热爱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文化的长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她曾深情地表示: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教书。若有来生,我依然会选择教授古典诗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承者
叶先生曾经说过:我觉得文化不只表现在文字上,更体现在行为中。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不是空谈,不是喊口号。你要传播中国文化,要先问问自己是不是真正地热爱中国文化,是不是知道中国文化美好的品格道德之所在,是不是让它们在你的身上表现出来。一句话,就是用你的言行、实践来传播中国文化,让外国人从你的行为、从你的身上,看到中国文化中美好的东西。叶先生诗词的翻译者陶永强、梁珮说:她一心希望中国的诗词能够传承下去,根植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叶先生总是愿意尽可能多地给后辈和朋友一些指导和帮助,就像孔子一样,有教无类。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20世纪70年代末,叶先生看到报纸上说,大专学校需要教师。她非常高兴,就给当时的国家教委写信:我愿意自费回国教书,我自己出旅费,不接受国家一分钱,自己不要任何报酬。国家教委批准了叶先生到北京大学教书。北大是叶先生回国任教的第一个学校。叶先生在南开大学授课时,能容纳300人的阶梯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甚至讲台旁、教室门口、窗边也都是听课的学生。叶嘉莹荣获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这是对她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但叶先生的学术贡献不仅仅在于她对古典诗词的精深研究,更在于她对中国古典文化传承的巨大推动作用。她虽年事已高仍不辞辛劳辗转于各个城市,将中国古典文化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大地上。
叶先生生活上非常简单,一顿饭就一个菜。有一次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洪碰到叶先生在市场上买橘子,橘子有大的有小的价格不一样。她看了半天,买了小橘子,她觉得用不着买那么好的。叶先生晚年将自己的全部财产包括变卖两处房产所得以及多年的积蓄,共计3568万元人民币,全部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迦陵基金”,用于支持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但她把自己生活上的需要降到了最低,真是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叶先生说:屈原、陶渊明、苏轼这些诗人之所以伟大,他们的诗篇之所以千载之下依然让我们感动,就因为他们是用生命来书写其诗篇,用生活来实践其诗篇的。叶先生正是用大部分生命践行了一位大先生应该活成的样子。
原文链接:paper.studytimes.cn/cntheory/2025-09/10/content_9953717.html
审核:韦承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