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徐 虹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
孙一琳 本报评论员
推进商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消费新业态,聚人气、汇商气,将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带来更多动力。
孙一琳:近日,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京津冀站在东疆亲海音乐广场落下帷幕,3天演出入场人数累计突破10万人次,带动周边住宿、交通、餐饮等综合消费超6000万元。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商文旅的深度融合。我们应如何理解商文旅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关系?
徐虹:商文旅深度融合,是提振消费的重要领域,也是关键方法。天津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就意味着,文化、商业、旅游、体育乃至整个城市的规划和治理,会呈现高度的关联性和互嵌性。商文旅融合中既有经济结构的优化、消费场景的创新、文化价值的释放,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也有公共服务的提升、精神生活的丰富、就业岗位的增加,为市民高品质生活提供支撑。
孙一琳:如您所说,商文旅深度融合涉及城市的方方面面,离不开各项资源的串珠成链。融合要融出深度,“串”的就不仅是地理空间,也是文化形态、消费业态。这需要全局视野,更需要发挥想象力,挖掘一个区域的更多可能。
徐虹:没错。当前文旅消费市场存在供需适配性不足的问题,产品和服务供给单一化、同质化。串珠成链,就要紧紧围绕消费者需求,让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成为高质量供给的创新方向。蓟州区武定街上有一家店铺,不仅售卖文创产品,还围绕独乐寺的建筑形态设计手工课程,定期举办研学活动,颇受欢迎。由此可见,吃住行游购娱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引流端口”。围绕这个端口,通过业态重组、跨界集成等方式,能串出更丰富的业态,进一步延长消费链。这一过程中,不仅周边商户可以参与其中,各类公共服务机构,比如社区、志愿服务群体,甚至是对外开放的机关大院,都是链条上的一环,通过优质服务,进一步优化消费体验,实现“近者悦、远者来”。
孙一琳:融出深度,更要融出新意。技术+场景的创新元素,会碰撞出新的火花,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您认为,我们应如何将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统一起来,为新消费业态带来更多可能?
徐虹:如今,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体验买单,而技术创新恰恰能够创造出独特体验。在南京,一名机器人咖啡师节假日平均每天要制作120杯咖啡,单日最高销售额破千元。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比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20个人形机器人和人类一同竞速,这场比赛收获极大的关注。新技术在商文旅融合中的应用场景是多种多样的,体现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不同环节,既可以是某种新奇的产品,也可以是一种新奇的体验。除了“硬技术”的应用,我们也不能忽略“软技术”的提升,也就是从业人员应用新技术的意愿和能力。当更多创新技术从商文旅产业链条中的“点缀”转化为规模化的应用,传统消费业态会改变,人们对消费体验的期待和认知也会重塑。
孙一琳:商业街里,有新潮首店,背街里巷中,有特色小店。要形成处处都是景区的生动局面,仍需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培育多元化消费载体,让各类消费载体都动起来、活起来。
徐虹:“商文旅”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与其他环节高度关联,并在联动中激活超过产业本身的潜能,在巩固存量的同时,开拓更多增量。能不能激活这种潜能,考验的是有关部门和从业者的创造力。当前,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本地生活的内容更容易激发游客对城市的打卡热情,而一座城市的很多消费点位都是游客带火的。既然如此,商户就可以把自身发展摆到商文旅深度融合的链条中,去寻找机遇,甚至创造需求,引来更多流量。由此带来的外溢效应,还会带动周边产业发展,让更多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5-05/07/content_143094_2143835.htm
审核:韦承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