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光明日报:幺凤浴火 柔蚕无憾——怀叶嘉莹老师
来源: 光明日报 2025年4月25日 第15版发稿时间:2025-04-25 10:28

 作者:郑培凯

  大学的四年间,我有幸上过两门叶嘉莹老师的课,一是“诗选”,二是“杜甫诗”。老师上课的风采历历在目,风神优雅不说,最令人惊叹的是出口成章——讲解诗歌细致入微,字字珠玑,引发听者神魂遨游于诗境,如闻天籁仙音,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古典诗词能让人的精神得以洗涤,修养得以提高,这是我大学四年最为享受的课程。

  我听叶老师的课,属于外系旁听,不是正式的选课,无缘亲炙老师的教诲。上世纪70年代初我到海外留学,在哈佛燕京图书馆与叶老师重逢,这才与她熟稔起来。她每年暑期都来哈佛燕京图书馆查资料,我和一些学长便有机会和老师相聚,也认识了她的先生赵钟荪及两个女儿,逐渐知道了老师坎坷的人生经历。仪态高雅温婉的叶老师,曾经受台湾白色恐怖的折磨,与她先生一样坐过黑牢,出狱后无家可归,寄人篱下,好不容易靠着自己的学识教书养家,先是教中学,后来到大学兼课,成为台大中文系的教授。我认识的赵先生,体格魁梧,看起来风度翩翩,时而谈笑风生,似乎个性开朗,却又喜怒无常,刚才还高谈阔论,突然就脸色一沉,黑青着脸,一言不发,好像有什么深仇大恨郁结于胸。我当时就觉得,叶老师的家庭生活大概不似表面看起来那么平静,留下了白色恐怖长期迫害的阴影。好在她的两个女儿都活泼开朗,与我们这些弟子打成一片。尤其是大女儿言言,在哈佛燕京图书馆打工,做着管理图书的工作,和大家来往较多。后来,她很幸福地结了婚,嫁了一位理工博士,这给叶老师带来了无限欢愉。

  然而好景不长,1976年初春,言言与她的夫婿在高速公路上遭遇车祸,双双罹难。我们听到消息,都大为震惊。叶老师吃了这么多苦,受尽冤屈与折磨,如今好不容易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为什么悲苦与磨难再次降临?老师已经年过半百,我们担心她柔弱的身躯无法承受这无情的打击。在她面前,我们甚至不敢提及“开车”二字,怕触及她的伤心事。她不再谈儿女家事,依旧穿梭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之间,探索古典诗词的文化蕴意。她表面上看起来云淡风轻——或许缘于诗词对心灵的抚慰,然而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强自压抑的悲情。

  后来我们才知道,丧女后的叶老师有一段时间不愿见任何人,不愿接触任何勾起伤痛的事物,独自关在家中,沉浸于无限悲痛之中。为了排遣锥心之痛,她写了十首悼念女儿的诗。她在诗前小序中写道:“一九七六年三月廿四日,长女言言与婿永廷以车祸同时罹难,日日哭之,成诗十首。”四十年后,她在回忆平生的文章中摘录了其中的两首:“哭母髫年满战尘,哭爷剩作转蓬身。谁知百劫余生日,更哭明珠掌上珍。”“历劫还家泪满衣,春光依旧事全非。门前又见樱花发,可信吾儿竟不归。”叶老师少时丧母,中年丧父,一生受尽磨难,没想到在垂老之年,女儿也遭遇不幸。她伤心欲绝,怀疑人生是一场炼狱之旅。

  在经历了政治的迫害、丈夫家暴的屈辱、丧女的悲痛之后,她思考活下去的意义,写下《雾中有作七绝二首》:“连日沉阴郁不开,天涯木落亦堪哀。我生久惯凄凉路,一任茫茫海雾来。”“高处登临我所耽,海天愁入雾中涵。云端定有晴晖在,望断遥空一抹蓝。”落木萧萧,天涯无边,一片凄凉,登高远望,海天尽是愁云惨雾。然而,坚忍的叶老师是不会沉沦的,她在黑暗之中寻找光明,依稀看到遥远的天边出现了一抹蓝,云雾的尽头必定还有晴晖,有灿然光辉的前景。叶老师鼓励自己走出悲伤的心境,回国探亲。那时“文革”刚刚结束,尽管国家千疮百孔,然而山河依旧,叶老师讲起祖国风光,十分兴奋,她想到《诗经》《楚辞》中的如画江山,那是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所生活过的土地。我想,经历了生离死别的老师,或许超越了个人小我,融入了几千年的诗词世界。她在故国的壮游之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她在1977年写了好些记游诗,从许多诗句可以窥见她在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后心情逐渐平复,如“弥望川原似相识,千年国土锦江山”“今日我来真自喜,还乡值此中兴时”“辽鹤归来客子身,半生飘转似微尘”“好题诗句留盟证,更约他年我再来”……她用了“辽鹤”这个典故,说自己像仙人丁令威一样,离开家乡已久,然而山川依旧,表达了返乡的愿望。

  她在1978年春天写了《向晚二首》,慨叹自己有“归国之想”,觉得久居加拿大温哥华不是她的生命归宿。她在林中散步,看到日薄西山,众鸟归巢,不禁感叹:“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接着就说:“花飞早识春难驻,梦破从无迹可寻。漫向天涯悲老大,余生何地惜余阴?”她还写了《再吟二绝》,其中的第一首说的是祖国迎来了改革开放,中华文化有了新的生机,老骥伏枥,终有可以驰骋疆场的一日:“却话当年感不禁,曾悲万马一时喑。如今齐向春郊骋,我亦深怀并辔心。”第二首更是明确表明心迹,希望能够返回故国,尽一份力量:“海外空能怀故国,人间何处有知音。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

  怀着复兴中华文化的美好愿望,叶老师决心把后半生奉献给中华诗教。自1979年归国讲学,叶老师推动古典诗词的教学与研究,四十多年如一日,夙夜匪懈,尽心尽力。经历丧女之痛后的她,从中华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也由此得到感召,推己及人,希望把自己体会到的诗词中蕴含的能量,尽其所能地传布给社会。她在2000年写了一阕《鹧鸪天》,表明自己如幺凤浴火,又像春蚕吐丝,要倾力传承诗词文化,将自己吐出的丝织成美丽的云锦:“似水年光去不停。长河如听逝波声。梧桐已分经霜死,幺凤谁传浴火生。 花谢后,月偏明。夜凉深处露华凝。柔蚕枉自丝难尽,可有天孙织锦成。”她定居在南开大学,创立了古典文化研究所,培养了一大批承继中华诗词的学者,影响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引导他们热爱中华文化与诗词。她为南开大学马蹄湖的荷花写过一阕《浣溪沙》,而她的小名正是“小荷”,她感到自己的生命有了依托:“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叶老师过完百岁华诞后,平静地离开了人世。春满华枝,天心月圆。为了弘扬中华诗词,她回归祖国教学,兢兢业业,不遗余力,实现了心灵的升华,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具典范意义的贡献。她是我们这些学生的榜样。光风霁月,景行行止。

 

  原文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a5cc2305253e486e94b05e6184d584c5

审核:丛敏

编辑:南欣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天津市科技局一行来南开大学调研
恒源祥(集团)创始人、擘雅...
南开与山东
天津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市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
南开校友总会物理校友分会换...
梨棠春日 南开校长与大学生高...
田刚院士与埃菲·杰曼诺夫院士...
学校召开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
【学习教育】校领导为学生党...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