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南开团队让甘肃庄浪文物“数字重生”
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2023年12月2日发稿时间:2023-12-04 16:42

  近日,南开大学文学院、南开大学文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师生团队运用数字修复技术,复原甘肃省庄浪县红崖寺石窟内明代时期泥塑原始面貌,推动搭建当地数字文化资源平台,助力当地乡村振兴文化帮扶工作。据考证,该塑像以道教真武大帝为原型创作,因地理位置险峻、盗墓者破坏等问题“首身分离”,头部珍藏于庄浪县博物馆,身体部分位于石窟内。经不懈努力,塑像终于“数字重生”,透过AR立体呈现,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桎梏,人们在虚拟环境中与其交互,近距离“一睹真容”。

  南开大学文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师生团队 供图 南开大学

  庄浪地处陇东扼要,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地域特色鲜明,诸多宝贵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来自南开大学文学院、南开大学文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师生团队长期聚焦当地,实施精准文化帮扶,通过摄影手工书《庄浪影像志》、洋芋故事影像馆、“时间样本·乡村振兴”三维影像志、文化绘本等项目,把握当地历史文脉,用文化创意赋能当地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建设贡献南开力量。

  源于对文化遗产保护共同的理解与热爱,庄浪县博物馆与南开大学文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合作进行馆校共建,对可移动文物及野外的不可移动文物全面地数字化采集,通过构建数字文化资源平台等技术手段,为庄浪的文物注入新的生命。

  据悉,“数字重生”的过程主要分为数据采集、数据修复、创新性演绎这三步,每一步的艰辛都如同重岩叠嶂,对团队的意志力与体力都提出了考验。在当地文保员和向导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与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路齐心协力、披荆斩棘,穿越深山老林,拓荒而行,沿途辟道,来到掩藏幽深的石窟。

  石窟现场,团队运用一亿像素相机、激光扫描仪、360VR全景摄像机等高精度数字设备,全面拍摄扫描,获取三维数据,留存真实图景。回到博物馆后,团队同样对头像数据进行了全方位采集。经过团队数月的悉心“孵化”,塑像终于在数字空间“身首合一”。

  “我们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庄浪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千年石窟的魅力,并激发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关注。”南开大学文学院教师、南开大学文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师刘俊玲说。

  “数字重生”不仅有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数字重生”并不是终点,天台山古堡数字化采集、高奇遗韵庄浪高抬国家级非遗IP形象设计……沿着这张田野调查地图,南开团队还将向更深层次探索,不断探寻将文化资源转换为乡村振兴的文旅资源的更有效途径。(文 李享)

  原文链接:https://news.cri.cn/2023-11-30/cf2bbc31-15d7-a1d9-cea5-2e3ebe71562c.html

  审核人:丛敏

编辑:南欣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强国建设中的历史学科使命...
校领导率队赴福建省开展招生宣传
跨越3600公里 大中小学教师共...
南开大学26项成果获天津市科技奖
学校召开科技园建设工作领导...
南开大学举办2025年柏年助学...
广西大学党委副书记一行来访
南开大学与鹏银数据签约合作
南开师生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南开...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