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前,一场抗美援朝战争,拉开了中华民族英雄儿女保家卫国的大幕,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给敌人以迎头痛击,浴火重生的新中国,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当时国内各界爱国人土从精神与物资上竭尽全力为前线提供支援,捐款捐物众志成城,铸起了坚强后盾。
1950年6月,朝鲜人民军南进作战,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中国应朝鲜政府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并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热潮。当时,18岁的端木阳刚刚考入南开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结识了一群热血澎湃的同学,大家纷纷报名想要奔赴前线。聊起当时的情景,92岁的端木阳老先生记忆犹新他说:“我们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九一八事变’的时候,我们全家逃难都是苦难的经历,所以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心振奋,都盼着国家快点建设好,说保家卫国上战场都特别踊跃,就连教授和校长都报名参军,我们校长夜里黑咕隆咚拄着拐杖来做动员,说到激动的地方拿拐棍直敲地。”
虽然端木阳他们学院报名的师生很多但最终被批准参军的只有5个人其中就包括端木阳,收到消息的那一刻端木阳难掩心中的激动,恨不得第二天就奔赴战场,可当上级的命令下来之后他和不少一同参军的同学都感到很意外,甚至是失望,因为他们被集体送到北京去学俄语了。原来,当时中国军队使用的不少武器都是苏联制造的,而我们的部队中又特别缺乏懂俄语的人,跟苏联专家沟通起来十分困难,因此,不少像端木阳他们这样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大学生,刚一入伍便被作为俄语人才进行培养,成为俄语翻译,“那会儿我们都不愿意,本来是要上战场的,当翻译这不等于改行了吗?然后上级就给我们做工作,说军队必须现代化,要抓紧学俄语跟苏联专家学习先进的军事经验和技术,才能在朝鲜战场上更有胜算,我们也想通了,踏踏实实开始学俄语,就用另一种方式支援前线吧!”端木阳说。
70多年来,端木阳老先生一直珍藏着几张老照片,照片拍摄的是当年他参军前,老师、同学们前来欢送的情景,了将来更好地保存和发挥作用,老先生将这些照片全部捐给了母校南开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