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社会科学报:当“内卷”遇到“奥利给”(周志强)
来源: 2021年1月7日 社会科学报 第6版发稿时间:2021-01-14 08:46

  作者: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周志强

  ●今日之内卷,归根到底体现了奥利给的文化逻辑:只有低头啥也不想闷头行动,才能抵挡内心深处无可奈何的失落。

  ●之所以出现疯狂的内卷,恰恰因为我们处在一个“他证社会”的体系中。

  ●不做囚徒,不把自己作为社会成功符号进行装裱,回到坦荡自洽的境地,这尽管很难,但未尝不是化解焦虑的最好方式。

  “内卷”一词突然盛行。一个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如此理直气壮地进入大众媒介的视野,还能成为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肯定是因为这个概念所包含的东西触碰了人们的切肤之痛。

  何谓“内卷”

  内卷的第一个意思指的是特定社会族群或文化内部陷入封闭循环的情形。

  清中叶以来,中国社会人口增加,人口数量相对稳定,依赖手工技术的支柱产业,如茶叶、瓷器、蚕丝等,都可以依靠人力的增减解决诸多问题。人的劳动不值钱,于是,就不会开动脑筋创造工业化技术,反而疯狂要求人的工艺能力、工匠能力和道德操守“精益求精”,乃至苛刻。

  我去无锡参观苏绣之制作,见识艺人三五年沉浸一幅小尺寸作品中,一针一线,一正一反,薄薄的丝面,竟然可以绣出两面不同的景致。西人有谚云:凡物皆有两端(Everything

  has two

  handles)。小小刺绣,一方面可令人感叹中华生活之精致细腻,另一方面也见证工艺之精美暗藏了人力的贬值与科学之不生。明清以来,中国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的竞争,尽管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方式;更没有出现近代科学和近代工业的进步,尽管出现了各种关于物理制造的幻想。对人的技能要求渐高,人力投入日多,人们愈加努力,但是并没有带来清代社会的现代繁荣与进步,却令人们的生活更加辛苦。这就是内卷。

  这也就引来了内卷的第二种含义:在无法控制竞争结果并难以建立新的发展模式的时刻,人们会陷入“囚徒困境”,做出种种充满力量的无效行动。在这里,内卷与其说来自封闭循环,毋宁说体现为爬升焦虑。恰如高考学生拼命努力,考试分数普遍高了,大家考入理想学校的机会没有增多,反倒徒然增加竞争的难度。

  典型案例来自学界。据报道,2019年SCI数据库最新检索“至少包含一位中国作者的论文”结果显示,中国学者发表SCI论文的总数已累计53万余篇,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如此勤奋的中国学者,似乎并没有引发多少科学研究的革命。不仅没有获得诺奖,甚至还出现国外“零引用率”的笑话,且中国论文的撤稿占撤稿总量的44%,“位居榜首”。于是,中国学术界越来越重视“严谨”,一丝不苟地反复研究、一个概念的原意与翻译的争论、目录式文献的整理、资料版本的比较,成为学术“正态”。当然,这些工作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如果仅仅只强调学术里面的“工作量”,并轻视思想领域的“智慧指数”,最终就会出现乾嘉学派借壳还魂的内卷情形,那些探索性的思想冒险与奇思怪想就日渐消瘦乃至濒死。对严谨学术的自信与对突破窠臼的自卑在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显然,“内卷”或“内卷化”都指向了这样一种情景:疯狂地做没有意义的努力,才能掩盖这种没有意义的努力所带来的焦虑和困顿。

  “奥利给”:掩盖焦虑的行动幻觉

  内卷的背后隐藏了一句网络口号:“奥利给!”

  这句来自一部电影背景音插曲的话,空洞无物却充满了力量感。“奥利给”体现了这样的逻辑:只有啥也不是,才能啥都是。在这里,意义匮乏的症候,并没有表现为无所事事或者百无聊赖,而是恰恰相反表现为动力十足、干劲十足和一往无前。

  内卷的逻辑不正在此吗?

  今天内卷之出现,并非晚清经济和社会困境的再现,而是人生欲望与想象困境使然。它不是为了解决内卷的困顿,而是为了掩盖内卷的焦虑;它不是一个社会和族群陷入发展困境的结果,而是人们接受这个结果的结果;它不是要解决囚徒困境的出路,却成为阻碍出路出现的有力方法。

  简单说,今日之内卷,归根到底体现了奥利给的文化逻辑:只有低头啥也不想闷头行动,才能抵挡内心深处无可奈何的失落。

  这使我想起贾樟柯的电影《任逍遥》(2002年)中的小季,一个总想干点儿大事的青年人。骑着飞驰的摩托,享受风驰电掣的幻觉;电视里面有古惑仔叱咤风云的身影,广场上是震耳欲聋的霸气声音,这个世界似乎在允诺无所不能的勇者精神,却无法给衰败的矿区和单薄的自我带来等量齐观的价值。小季与暗恋的跳舞女孩偷偷去开房,却拧不开宾馆的淋浴龙头。他像一个可以占有自己心爱女人的男子,仿佛征服了世界才有资格征服女人;事实却是只能皱皱巴巴地站在水池旁,看着应该被自己征服的女人熟练地为他放水,平静地走开。没有比这样的时刻更令人沮丧,于是,就没有人比小季在这一刻更涨满了行动的渴望:只有干点大事,才能重新让雄性伟岸的感觉回到这瘦小的身体。《任逍遥》冷冰冰地把这样的精神状况刻画了出来:奥利给的激情不是来自证明人类之创造力的勇气,而是来自掩盖苍白无力的自我的冲动。“干就完了”这句流行语,说的不是脚踏实地和手起刀落,而是“干才能不去思考”。所以,要“干大事”成为小季的口头语,也成为他啥也不是的最好的证明:不正是深知连小事都无能为力,才会口口声声干大事吗?

  “奥利给式内卷”不正是对“无望”的充分肯定吗?无望,才会奥利给,才会内卷化。“困兽犹斗”这句成语在这里仿佛有了新的寓意:只有彻底陷入困兽境地,才会那么纠缠不休地“犹斗”;倘若还有希望,岂不是早就另辟蹊径?困在其中,谓之囚徒;按照囚徒的理想奋斗,才是内卷。

  遭遇抽象性压抑

  事实上,小季的人生体现了欲望与妄想的辩证。欲望早已不是主体的精神状态,而只是客体对主体的支配性存在。欲望在人身上呈现,却实实在在是客体化的现实本身。主导欲望的是女性的曼妙、爱情的冲动、英雄的姿态和屏幕的靓丽,而越是欲望高涨,就越是会妄想,也就越是会发出奥利给式的大叫,会出现内卷化的拼搏。

  简单说,小季的症候正是抽象性压抑的典型症候。

  何谓抽象性压抑?

  简单说,抽象性压抑是一种“欲望的客体化标高”现象。娱乐文化的繁盛带来的一种后果乃是欲望日益变成一种可执行的客体化行为。听歌的人不再是安安静静地用耳塞听歌,而是要讲究器材设备的保真,或者现场歌手的激情,乃至必须辨认每个声音背后隐含的细微变化,或者感受现场歌手Bass的指法差异;吃饭的时候要品尝每一片叶子的口感或每一口酒的年代;电子游戏演绎人生的愤怒和欢乐,符号性的存在要比真实的人生更令人肝肠寸断或者执迷不悟。这种欲望的客体化已经潜移默化地被标高。抖音里面的小姐姐精致性感,想象中的男朋友帅气宠溺,婚礼上要有兰花绽放和百鸟啼唱……我们生活在一个四处飘散着香味的极乐世界中,电视机里的高档社区、广告中的雅致生活、歌声里的辉煌成就、橱窗中的富贵人生……在这种高标的欲望客体中,人变得非常渺小孱弱,卑微无力。抽象性压抑也就成了这样一种压抑:到处可以看到美丽动人的封面女郎,在现实中却永远也得不到她;欲望已经被高高撩拨,而现实却依旧低矮。

  这种欲望的客体化标高所带来的压抑是抽象的。没有具体的对象成为压抑人的生活的东西,却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找不到令人沮丧的现实原因,却总是无法从不安中解脱。如果一个社会总是大量生产充满诱惑力的欲望,大家就很容易陷入“奥利给式内卷”。一个公司的“奋斗狂”,内心中往往不仅有公司的薪酬回报,还可能潜存着电视剧里用卫星电话跟女友聊天的场景,或者西装革履到处剪彩的幻想……那些为了当“救火英雄”而不惜放火的荒唐故事,那些到处炫耀名牌名居的名媛,不都在承受一种抽象性压抑吗?

  从他证到自证

  欲望的客体化标高暗含了一种向他人寻求价值证明的取向。之所以出现疯狂的内卷,恰恰因为我们处在一个“他证社会”的体系中。每个人的能力和价值都不允许被自己证明,而需要他者的印证。墙上要挂满各类金光闪闪的牌牌,胸前要画着耀人眼目的标签,身上要背着光彩四溢的名号,嘴里要说起伟大人物的会见……学术要向行政证明,官员要向上级证明,错位的管理方式,让人的自我评价完全没有了意义,人的价值卓立意识被破坏。数量、质量、杂志品级、会议等级、项目的级别和主席台的座次……到处都是“潜在的证明”,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努力获得他证的材料。“自洽”这个词似乎已经很难成为主导自我生活和欲望方式的关键词。

  内卷折腾自己,却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

  几年前跟一位海外教授聊天,问他名片上为何有个“威尔逊教授”的名号?这是一种什么名誉?他告诉我是一位名叫“威尔逊”的商人资助他,所以,就要在名片上写上“威尔逊教授”,以示感谢。这跟名誉没有关系,可能这位商人看了他的文章比较喜欢,就资助他了。这位商人也可能资助了很多位教授,使得很多教授有了这个生动的称号。我在想,如果威尔逊资助了一位中国大学的教授,会不会赢得被记入名片的“殊荣”?也许会,但是,更有可能不会。因为“威尔逊教授”实在不能证明什么,而仅仅证明这位教授拿了“外快”。这位海外教授不在意自己的名片上有没有证明自己地位和身份的东西,我们却非常在乎。

  不妨说,自证社会首先看重的是“独创”,他证社会看重的则是“符合”。而我们特立独行甚至卓然不群的精神太少了,与社会同、与群体同的欲望又太强烈了。就连防疫的干部奉劝不戴口罩的人,也是说“别人都戴了,为啥你不戴”……

  于是,人们会很容易陷入这样的情绪陷阱:只有超越别人,才能获得自我。

  我想,在一个内卷化流行的时刻,如何在他证体系中,坚定不移地相信自我肯定和自得自洽,乃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做一件事或者说一句话,不仅仅是向他人负责,也是向自己负责。文章千古事,存心有天知,内卷不仅仅是一个社会文化政治层面上的循环困境,也是每个人的自我困境。不做囚徒,不把自己作为社会成功符号进行装裱,回到坦荡自洽的境地,尽管很难很难,但未尝不是化解焦虑的最好方式。

  《社会科学报》总第1738期6版

  http://www.shekebao.com.cn/shekebao/n440/n444/u1ai17439.html

编辑:韦承金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大学新增“低空技术与工...
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讲...
学校召开2025年第二次理工科...
南开大学获2029年亚洲化学大...
南开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
腾冲市委书记一行来访
校领导赴云南省开展招生宣传
中国式现代化与区域治理研究...
南开大学2025年国际前沿小学...
校领导为三学院师生讲授“形...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