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这一地名,给人很多联想。屈原《离骚》说“朝发轫于天津”,那是天上的银河。地上的“天津”,也总与河流有关。历史上的天津,也确实与运河的开通、南北航运的发达密切相关。后来天津开埠,形成“南有上海,北有天津”的中国经济大格局,这是经济的天津。天津有六百多年历史,是从明朝建天津卫算起。从永乐时在此建卫所,天津就成为军事重镇,这是军事的天津。那么人文的天津呢?天津的人文积淀,确实没有豫、鲁、江、浙那么深厚。不过,了解天津的人知道,天津历史也一样悠久。“教五子,名俱扬”的窦燕山,“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都是天津蓟州人。清人修《天津府志》,说:“隽、鲍腾声于天汉,贾、高扬烈于有唐,降自元明,怀文被质者,史不绝笔。彬彬乎邦家之光矣。”近代人所著《天津志略》则说:“历代之文存诗稿,多如恒河沙数。”民国时天津修志局曾征书,据说所得颇丰。高凌雯对此感慨称:“志局征书,得乡人诗集最夥,强半未刊之稿,曩所未见者也。藉非有此搜罗,几何不令前人佳什尽就沉没耶?然既得之矣,更一览而置之,无所表彰,则沉没者异日仍将难免也!”
为使这些典籍不至“沉没”,搜集整理前贤著述,展示天津深厚的文化积淀,传承天津文化血脉,推动地方学术研究、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了解天津,建设天津,一直是天津社会科学院学者致力的事业。前辈学者中,卞僧慧一辈曾校点天津最大的文学总集《津门诗钞》,之后赵沛霖一代创办文献类刊物《天津文学史料》,及门岿等先生又编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汇典》与《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等。新一代的学者,把做好地方文献的发掘与整理,全面研究天津历史文化,借此对天津经济社会之快速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闫立飞、罗海燕等有情怀、有志向的年轻学者,倾注大量心血,投入极大精力,从现存近三千种历代津人著述中,选取学术价值高、影响深远之足本、善本和孤本,汇集、标点、注释、补佚,编成《天津历代文集丛刊》。其中所涉人物及著述,既有梅成栋等文学之士,也有王又朴等经学大家,更有徐世昌等政治名人,内容则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哲学、文学、语言以及社会、民俗、文物、医学、农林、科技等。
丛刊的出版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在祝贺与喜庆之余,更殷切祈盼各方能予这一工程更多支持与援助,使历代津人著述,从历史尘埃中,更快更全再见于世,并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发挥其作用。
(作者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