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南开要闻
“天津论坛2025”在津举办 海内外专家共议“科技创新与未来城市”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发稿时间:2025-10-20 15:30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闫瑾 高雨桐 学生记者 张馨予 摄影 宗琪琪)10月19日,在南开大学建校106周年之际,由南开大学与韩国崔钟贤学术院共同主办,以“科技创新与未来城市: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天津论坛2025”在津启幕。来自英、美、德、澳、韩等17个国家(地区)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的300余名知名学者、各界代表齐聚天津,以更加国际和多元的视角,共同探索科技赋能城市发展的创新思路和有效路径。

  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旭,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韩国崔钟贤学术院院长金裕锡,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主持特邀报告。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梁琪主持开幕式。

  王旭在致辞中表示,天津论坛以城为名,论坛荟萃全球才智,讨论城市发展与治理,为天津及全球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已经成为天津联通内外、拥抱世界的学术名片。站在新的起点,天津论坛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前沿的视野,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融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天津高度重视城市发展与治理,始终秉持开放创新的精神,努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作出新的贡献。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携手探索城市发展治理的新路径、新模式,为天津的发展与繁荣带来新的增量与活力。

  陈雨露指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创造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如何把握新形势下城市发展规律等诸多亟待探索的新课题。近年来,南开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积极服务城市与区域发展,为社会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变革提供创新人才支撑。今年是天津论坛新十年的起点,期盼共同推动天津论坛迈向2.0时代,建立起跨越山海的学术友谊,构建起更加紧密的学术共同体,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共同关切开展持续探索,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城市发展注入澎湃的动能。

  金裕锡谈到,城市不仅是物理空间,也是技术、治理和社会交汇的生动“实验室”。展望城市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是展望人类共同的未来。“治理”本身因个体、社区和国家而异。也正因如此,对话和交流尤为重要,能够真正通过接触实现思想的碰撞。希望天津论坛能让彼此加深了解,共同为未来城市构建合作框架,为建设智能、包容、可持续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贡献力量,在促进互信和共同繁荣方面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

  常启德表示,自2015年创办以来,天津论坛已发展成为聚焦城市治理与科技创新的全球性平台。城市是未来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城市规划与建设尤为关键。当前距离实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仅剩六年,作为中国重要的创新驱动城市之一,天津正积极推动数字化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以提升城市效率和活力。期待本次论坛在把握智慧城市趋势,推动城市迈向更加有力、智慧、可持续的未来等方面贡献更多学术力量。

  开幕式上,《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指数年度报告(2024)》《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报告(2024年)》《中国政府发展研究报告2024》《中国地方政府发展能力报告2024》《数字绿色双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中国与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出入境旅游发展与合作研究报告》《发现天津高成长企业50(2025)©报告》《阡陌幻彩——乡村振兴实践案例选编》《智能城市包容性发展评估指数框架》《中国月度电网碳排放因子计量模型及数据库》等10项具有南开特色的系列智库研究成果集中发布,从不同维度回应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关键问题。

  特邀报告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政法学部主任、一级教授李培林以“城市更新、包容性与特大城市治理”为题带来演讲。德国环境署署长德克·梅森纳分享了对“城市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融合——潜力、风险与开放性问题”的思考。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南开大学荣誉教授皮埃尔·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介绍了“阿秒脉冲的产生、应用及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科学理事会会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阐述了“数字技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美国建筑师学会(AIA)成员、韩国弘益大学建筑系教授俞炫准描绘了“会呼吸的未来城市”构想。

  李培林在报告中指出,在中国城镇化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城市更新已上升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他强调,城市更新既要注重物理空间改造,更要注重社会空间改造。通过国际案例对比,发言揭示了在特大城市治理中,包容性成为平衡社会活力与秩序、防范社会风险的关键。因此,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时,需要结合制度和文化的包容性校准,确保发展成果共享,最终实现宜居、韧性、智慧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德克·梅森纳表示,数字化和AI驱动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维护人类福祉至关重要。他阐述了城市数字化和可持续转型相融合的研究框架,大型复杂城市应特别关注交通状况、气候舒适性、生态保护和污染减少四大目标,促进能源、经济、社会治理、城市规划等领域协同发展。他建议推行以人为本的“智慧可持续城市”发展战略;强化数字能力建设,赋能可持续性解决方案;发展关键技术,促进数字和绿色创新的融合。

  皮埃尔·阿戈斯蒂尼介绍,阿秒是人类迄今可以直接测量的最短时间单位。他讲述了阿秒脉冲的产生原理、关键技术,以及RABBITT技术(双光子干涉的阿秒拍频重构)的重要贡献。目前,阿秒脉冲在观测超快现象中有了突破性应用,比如观测电子运动、双电离过程、电荷迁移等超快现象,并在电子显微镜、癌症早期检测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展望未来,他提出阿秒脉冲将朝着更高强度、更短时间尺度发展,仄秒量级时间测量将成为下一代超快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郭华东表示,全球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整体实现时间紧迫。面对这一挑战,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是关键的破局工具。他系统介绍了其团队构建的领先数字基础设施,这些设施为全球(覆盖105个国家和地区)、区域及城市尺度的SDG监测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他强调,仅有数据和工具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模型,并将其转化为支持决策的科学报告。他呼吁全球携手,共同加入“数字可持续发展国际科学计划(DSP)”,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共同加速推进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最终实现。

  俞炫准指出,“会呼吸的城市”在不同时代由不同技术所定义,在21世纪,重点转向AI与网络空间对城市结构的重塑。技术本身并非目的,关键在于通过空间与技术的重构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建立更和谐的社会关系。线性公园等设计可作为有效的空间重构策略,既能提升绿色空间覆盖面,又能连接不同社区,增强城市的社会包容性。真正的“会呼吸的城市”,不仅需要前瞻性的基础设施规划,更要构建一个支持共享、交流与共情的城市环境,这才是城市走向智慧与和谐的根本路径。

  
  
  
   

  围绕“智能科技与未来城市发展”这一主题,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共同得主、2021年蓝色星球奖得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原副主席莫汉·芒纳星河,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主席龚克,著名科幻作家、第74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获得者、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2018)郝景芳展开高峰对话,探讨城市智能化转型与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南开大学校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主持人严晓宁主持高端对话环节。

  人工智能浪潮会对城市创新系统带来怎样的变化?龚克认为,人工智能是一项通用目的技术,改变了所有产业,也创造新的产业,成为城市繁荣的重要“使能剂”。“光有人工智能是不够的。”在他看来,人工智能需与绿色能源、循环经济及包容性模式结合,避免资源过度消耗。未来城市的繁荣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推进绿色转型与循环利用,才能真正实现一个相对不那么稀缺的社会。

  未来城市如何才能趋近于理想状态?郝景芳认为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科技时代反而更重要的是对于人心灵的教育。”她强调教育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与跨学科能力,让孩子学会自主地学习,帮助他们发现内心之光。从创业实践的角度出发,她建议年轻人要学会从求职者变为创新者,学会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腾飞,“你提不出需求,AI就无法替你干活。”

  人工智能发展当中也存在诸多不平衡,全世界应如何消除分歧、共创未来?莫汉·芒纳星河呼吁“自下而上”地推动可持续转型:个人与社区优先建立和谐的生活方式,再逐步推动城市与全球的可持续转型;每个人先学会与自己和谐,进而推动家庭、城市、国家的和谐。他认为,中国等亚洲国家在绿色低碳发展与数字治理中的实践,能够为全球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样板,“相信中国会越来越好,成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领导者”。

  本届论坛下设14场分论坛,融汇前沿技术与人文思考,涵盖科技突破、社会治理与全球合作等领域。

  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碳中和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深化亚太创新和可持续增长合作”“数智时代的全球与区域经济合作”“碳足迹与智能气候中和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治理”“智能城市的社会公平:数智时代·构建包容共享的城市未来”“国际秩序变革与东北亚高质量发展”“亚洲出入境旅游与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暨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教育与青年可持续发展”“数智赋能·她未来:东亚数字进程中的妇女发展与城市创新”“幸福创造:未来产业创新与发展”“城市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与可持续”等热点问题和学术前沿,展开深入探讨。

  
  
  

  据了解,天津论坛始于2015年,隔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十年来,天津论坛聚焦“城市发展治理”这一课题,根植于天津的地缘优势与发展潜力,依托南开大学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以及与崔钟贤学术院的深度合作关系,在全球专家学者的参与和支持下,搭建起跨学科、跨国界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中外学术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与知名品牌。

  站在新十年的起点,南开大学将以智库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拓宽海内外合作渠道,在服务中国的基础上,着眼全球治理的共同挑战,推动产出解决世界重大议题的切实方案,为推动区域及全球进步与发展贡献更加卓越的“天津智慧”与平台力量。

编辑:闫瑾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纪念南开大学荣誉教授谷书堂...
“洞见新机 与势同行”2025新...
南开大学组建信息与传播学院
2025年南开大学运动会举行
京津冀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究...
“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南开论坛...
“百十京华 公能日新”南开北...
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建所40周年...
南开团队开发最近邻配对云图...
学校召开十届党委第六轮巡视...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