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中国社会科学网:活动状态的小小说文体建设与批评的基本原则和理路(刘俐俐)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2月20日发稿时间:2020-02-20 21:34

  从逻辑上说,任何文学文体,只要有人使用和阅读,有批评家予以评说,就处于活动状态。文学经典至今依然被人们诵读的实质是经典价值的延伸,也表明其处于活动状态。那么,为何特别提出小小说文体的活动状态呢?这缘于它的特殊之处:发起于民间且参与者众;活动方式及借助媒介更加多样化;活跃程度更高;批评与文体理论缺乏;既有的著作和教科书对之尚未有文体概念及特征的明确界定和表述。既有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四大文体分类下的小说,有长篇、中篇和短篇的区分性界定,却没有小小说。来自经验层面的小小说创作现象对传统文体分类理念提出了挑战,呼吁全新的视野和原则。正视、回应并解决现实问题而不单纯从观念和理论层面进行推导,此乃文学理论创新的不二法门。

  一、小小说文体在当下的活动状态

  文学活动论是我国新时期的重要理论创获,从互动关系角度看待文学活动,这是选取小小说文体,发现和凭借其活动状态作为解决文体理论问题的出发点。那么,在互动关系中可概括出活动各方面怎样的特征呢?

  小小说在中国语境中是杨晓敏提出的概念,提出前并未在世界范围和中国传统文论资源内进行系统的学术梳理,仅以朴素的“小小说是平民艺术”定性,其中有三个关键点值得思索:其一,将小小说自动列为“艺术”,即康德“诗的艺术”。如此表述是因为“诗的艺术”仅限定在文学大类概念下,小小说置于文学系列哪部分尚在讨论中,使用“诗的艺术”具有分析的缓冲作用。其二,以“平民”限定此种“艺术”。“平民”概念具有理解和阐释的弹性,既与精英、大众对应,又从写作者角度与职业作家对应,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其三,“平民”概念与字数规定为1500—2000字之内的短小叙事相关联,“小”易于把握,可为艺术又可让普通人“上手”。

  综上,可将小小说概括为民间自动发起的语言艺术形式。目前的民间文学理论已突破了民间文学口头语言方式的限制,口头语言与书面文字的差异绝非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根本区别。以户晓辉的民间文学的文艺美学观念看,民间文学主体有两个层面,即实践主体的民间文学层面和实践主体的人的层面。后一层面形成了“我们”的心理联盟:“我们”是民间文学体裁叙事的发生条件,既作为现实对话的复数人称,也作为体现心理认同感的第一人称,“我们”在最广大人群中产生了天然的亲切感。以此理解小小说活动,作为倡导者和参与者的“我们”在“艺术”和“平民”的涵义下聚集,形成彼此的默契。

  小小说的创作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的便利以处于动态中。从突破传统的文学传播看:其一,利用《小小说选刊》等纸媒刊物,刊物发表后继而以小小说专门的公众号推送。其二,广泛利用公共传播媒体。公众号和广播以刊发小小说作品及其鉴赏为主,生活状态与文学欣赏浑融一体。其三,以郑州为中心举办小小说培训班和采风等活动,普及和研讨小小说作品及其文体特性。其四,编辑出版大量小小说选集。

  从创作主体角度看,冯骥才、聂鑫森等传统作家加盟了小小说创作,主要缘于他们意识到小小说是激发艺术灵感的新形式。更多参与者则是此前无文学创作经历,小小说字数少、似乎容易上手鼓励了他们,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为大家认可的作家。此外,贾平凹、汪曾祺等原来归为短篇小说的作品,小小说文集和公众号以小小说名之并再次发布或推送。

  从评论者的角度考察,相当数量的小小说创作者,即时地、平等地或以艺术谈或以评论的方式参与小小说评论,创作者和评论者不分彼此、融合为一,颇似我国古代文人雅聚,以诗词互相唱和。

  二、小小说的文体追溯与理论资源

  从世界文学视野看,小小说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小小说起源于早期人类口传故事,包括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和古代中国的诸子寓言在内,文学摇篮期都存在类似小小说的文体。现代意义的小小说文体起源于西方,19世纪中期以来,小小说写作开始在美国兴起,至今小小说已成为世界文学主流经常出现的文体。

  我国现代意义的小小说活动,萌芽于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文化的五四时期,至今已有四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四次高潮才开始赋予小小说以精彩的文化意义。这一时期的历史和科学背景,都给小小说文体兴起提供了肥沃土壤。创作与阅读活动呈爆发式增长的同时,对于小小说批评实践与理论的探讨也不断涌现,出现了建立“微型小说学”提议。但受传统文学观念影响,理论建设至今处于缺失状态。

  作为语词的“小说”和文体的“小说”涵义不同,但两者所蕴涵的观念具有深层次相通。作为语词的“小说”的基本涵义是叙事、零碎的话语等。“小说”一词的涵义可概括为:道听途说的闲言碎语,即人们生活状态本身,小说之词起到了沟通和传播信息以及联络感情的作用。此“小说”常以近处取譬,可见其喻说元素,这些均是作为文体的小小说的必备元素和基因,由于与大道相对立的碎语属于普通百姓,这给予“小说”最初的低调定格。

  作为文体的小说观念,据李剑国考察,早期小说观包括了小说文体和小说功能两大块。文体方面包含:短小;小说是宽泛的类名,包含议论和叙事等不同体别;小说内容丛杂;小说主要来源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浅俗,不可信。功能方面包含:伦理功能,主要为“治身理家有可观辞”的伦理功能,“观风俗,知薄厚”;知识功能,即“以广视听”的政治功能;“游心寓目”的娱乐审美功能。可见古代文论和现今的文学史家总是从与功能相互辩证的角度谈论文体。

  三、立足价值论回溯本体论:小小说文体建设与批评的基本原则

  笔者信奉如是文学理念:将文学看作人们融认识、意志和情感为一体的能动性活动,是人们基于但又不满足经验世界而创造的超验世界。人作为存在的出发点和皈依,能动性实践是人们基于经验世界创造超验世界的动力,这就将美学层面的认识论、价值论和本体论以及理论抵达的人生论综合为整体,以实践贯通始终。那么,立足文体建设和批评,价值论和本体论两者之间应从哪个角度介入呢?前面已论证了小小说的活动状态,因此理应从活动论入手。遵从文学活动各要素互动的现实,活动论是以动态的眼光,看到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者之间的联系,更看到作家的创作目的支配和规定文艺的显现方式。人们从事小小说活动有怎样的价值?这是构建理论的起点。

  在讨论小小说文体建设与批评的基本原则时,应将文学活动的作用置于具体社会历史语境中,第一,立足活动性质的经验层面又超越经验层面,从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延伸到当下;第二,小小说既然是文学体裁,应以文学的一般规定性看待;第三,区分小小说活动与文体两个概念,活动依托建设中的文体,文体依托活动逐步得到成熟,这一思路符合文学是特定社会人们能动性实践的观念。

  四、基本原则所启发的小小说文体建设与批评的理路

  文学文体是自然发生、形成规模和影响,后经理论家概括而成。现代文学理论认为“文学类型的理论是一个关于秩序的原理”,“关于秩序的原理”即理论家概括所致。自然发生绝非凭空发生,而是在与某种已有文体的复杂关联和继承基础上发生。因此,对文体的认识,包括对新文体发生的主客观条件的考察和把握非常必要。从“移用”的“移”、“通变”的“变”角度,可以构成想象力的自由活动与悟性协同运作的某种文字样式的一套话语。小小说毕竟是新出现的文体,在体现“移”、“用”、“定体则无”方面较为复杂。

  既然主体包括作为“我们”群体的写作者、阅读者和评论者,那么,围绕主体活动的小小说可以建构怎样的范畴?依托“小”是一个思路,即回到更基础的范畴。我国古代刘勰的《文心雕龙?隐秀》可为启发。张少康将“隐秀”看做“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范畴,由作品的“艺术特征”可进入文体范畴。但笔者查阅近年来对刘勰《文心雕龙》的研究,发现学者们有从更加自由灵活的角度理解“隐秀”的趋势,比如从文学语言表现功能、意象论、风格和写作策略等多种角度来理解“隐秀”。这启示笔者有理由将“隐秀”从单一的本体论中解放出来,将其看做主体选择的结果。写作者隐什么、秀什么呢,这体现在选材中,也体现在写作者感兴趣和熟悉的生活面,更体现在处理题材的角度。从阅读者来说,他读出了什么,没有读到什么,也是“隐秀”的问题,这就与阐释学的观念和思想方法贯通了。小小说是最适合用“隐秀”来看的对象,小小说所有元素都是“隐”的对象,不过因写作者各自选择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文本,如此,“隐秀”就成了立足活动主体和文学活动论全部环节的文学批评范畴,是面对小小说作品应该采用的批评范畴。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批评》2019年4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雨楠/摘)

编辑:聂际慈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大学新增“低空技术与工...
南开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
腾冲市委书记一行来访
校领导赴云南省开展招生宣传
中国式现代化与区域治理研究...
南开大学2025年国际前沿小学...
校领导为三学院师生讲授“形...
【学习教育】校领导为四单位...
第十一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
南开大学第十八期“青马工程...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