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作为通识选修课程走进大学课堂,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学生可在教务系统中选课,还会算学分。南开大学成为国内第一所将系统的“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纳入通识课程体系的综合类高校。
【录音:签约现场音,压混】
南开大学与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昨天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传承展开合作。
记者从框架协议签约现场了解到,今年年初,中办、国办印发文件,对包括“非遗”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明确要求。此次南开大学、天津文广局签约合作,赋予了非遗传承的新方式,对于探索行之有效的非遗保护传承教育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双方于今年2月到5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通识教育”的探索为合作方向,以公选课的形式,共同探索“非遗”普众传承与学校素质教育的契合点。课程内容由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构建,由南开大学教务处组织推动完成。公选课打破地域界限,汇集了剪纸、年画、蓝染、瓷、古琴、法鼓、四时节令与传统医药等代表性项目。约请了乔晓光、邱春林、吴元新、萧放等国内具有专业权威性的专家代表担纲授课教师。南开大学教务处处长杨光明介绍说:
【录音:从校外带来的这些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学校课程的特点就是理论性比较强,改变学校里面老式、传统的灌输式的模式,反过来也想通过这样的课堂模式的改变来带动我们现有学校老师向他们的模式去借鉴、学习。】
根据协议,双方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开展“非遗”保护教育合作,通过教育普及、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集中高校科研人才资源,充分利用天津“非遗”保护与传承成果,形成文化育人长效机制,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作用,提升“非遗”保护水平,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党委书记黄永刚表示:
【录音:我们的合作面还可以延展,包括博物馆的建设、图书馆的建设、艺术的传播,也是进一步提高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非遗公选课”已于2月17号正式开课。同时,该课堂还向社会开放,其他学校的学生和市民可通过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微信平台进行约课。两名学生说:
【录音:(1)是对中华文化更深入的了解,你要用才能传承,传承比较少就没有活力了,我们第一节课讲的是蓝印花布,既有传统工艺上的一种融合传承,又比较新颖。(2)兴趣是一方面,同时我觉得传统文化非常有内涵,文化的软影响对青年的思想来讲非常的重要。】
目前,本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33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位,市属非遗保护项目157项,传承人221人。这些资源进入高校将从历史、社会、文化、技术等层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水准,推动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普及。(记者 田晓曦)
http://jingji.radiotj.com/system/2017/03/17/000572839.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