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用智慧开启学生的心智,用知识引领教育的发展,用责任维护教育这片神圣乐土,他们的工作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们就是人民教师。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本报特推出教师节人物专栏,这里有一手创建数量经济学的南开大学教授张晓峒、有十年磨一剑在蓟县山区支教的孟庆阳……从今天起,记者带您走近这一位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教师,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生活,领略他们不一样的风采,同时也对他们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教师节快乐!”
本报讯(记者 程婷 通讯员 马超 图片由南开大学提供)十几年前,南开大学的数量经济学还相对落后。1998年,张晓峒从日本大阪市立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成为改革开放以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第一个“海归”。17年间,他致力于数量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他让数量经济学在中国“落地生根”并茁壮成长,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数量经济学的后起之秀。
开拓——
从无到有,建完整课程体系
国内的计量经济学起步较晚,1980年开始作为学科被承认,1998年才写入本科生课程表。1998年,张晓峒回国后发现,当时国内的计量经济学非常落后,如果有人能做一个线性回归模型就非常了不起了,其他高等级概念根本没有。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没有它,国家经济的发展,行业、企业的发展,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就无法准确地评估……”张晓峒将国外计量经济学中的有关概念、分析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国内,带回第一套计量经济学的视窗操作软件EViews 2,那一年,他48岁。
计量经济学课程对于本科、硕士、博士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张晓峒编写了不同层次的教材和说明书,还有一本专业词典,这样一整套教材体系就建立起来了。据介绍,张晓峒编写的《英汉数量经济学词汇》也是全国唯一一本专业词典。
在张晓峒的带领下,经过数量经济研究所全体教师的努力,南开大学建立起包含16门课程的完整课程体系,特别是为数量经济学专业博士生连续开设4个学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这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
在“绝无仅有”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2005年前后,学院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张晓峒一个人扛起了经济学院每届约400名硕士生和150名博士生的7门数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任务。2007年,当学院领导提出希望加强本科生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时,张晓峒又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任务,并一直教到今天。
守望——
致力科研,服务经济建设
尽管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张晓峒的科研成果依然丰硕,其中的“拳头”成果当数为国家统计局研制的季节调整软件NBS-SA及其说明书。
“以前我们国家只是发布‘同比’经济数据,但是‘同比’数据信息来的太慢,时间周期太长,得等到下一年的同期经济数据才能生产出来。NBS-SA软件实现了‘环比’数据的生产,这对及时掌握经济指标的走势与变化非常有意义。”有了NBS-SA软件后,2011年4月,国家首次生产、发布经济环比数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曾说,从此结束了中国不生产经济环比数据的历史。
自2000年以来,张晓峒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部级科研项目7项。
不过,谁会想到眼前这位身材魁梧、健谈、爽朗的“全国顶尖经济学家”张晓峒却患有严重胃病,曾一度造成胃出血,住院治疗,但他一出院就马上回到讲台,将落下的课程全部补齐。
“这些都很正常,不管从事哪个领域的工作都应该敬业,如果每个人都真正做到敬业,那国家就会发展得更好更快,作为一名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作为学者,也应当服务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张晓峒说,敬业是对这个学科最好的守望。
教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计量经济学的入门很难,同时这又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就相当于语文和数学一样,因此特别感谢张老师给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经济学院2011级本科生赵玮璇说,张老师把最难的课程讲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场场爆满。“张老师总是能将理论与我国经济问题相联系,让一个个抽象的模型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我的课件年年改,照本宣科可不成。作为老师就得经常琢磨,从哪个角度、用哪种方式讲学生最能接受。孔夫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张晓峒回国的17年,从未在“今天”睡过觉,从未耽误过学生课程。学生曾在凌晨4点收到张晓峒发送的课件,出差回来再晚,转天他也会准时出现在课堂上。今年4月29日,刚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他领了奖,就又匆匆回到办公室,因为他已经跟学生约好,下午4点在办公室见面。
现在,张晓峒已经65岁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退休后将他的几本出版物再版,比如,那本《英汉数量经济学词汇》。“如果再版,这本词典能比8年前第一次出版时厚出3倍来,因为我又积累了很多新的词汇补充进去。”张晓峒说,“我们的计量经济学要向世界顶尖级别看齐,希望国内年轻的学者们能‘后来居上’,我对此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