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稼句与来新夏(右)合影。(图片由王稼句提供)
□苏报记者施晓平
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图书馆学家、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因病医治无效,昨天15时10分在天津去世,享年92岁。来先生在苏州的忘年交、入室弟子悲痛之余,追忆了这位“纵横三学”(历史学、目录学和方志学)的著名学者。
没有来老,就没有新方志的今天
我市文化学者王稼句是来新夏的忘年交。听到来新夏去世的消息,他颇感惋惜。他说,来老生前多次来苏,他因此得以结识。去年底,他还去天津见来老,当时来老看上去很健康。来老的去世是我国史学界、文献学界的一大损失。
在王稼句看来,中国新修方志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繁荣局面,离不开来新夏的努力。他说,来老非常重视地方志工作,曾主编《方志学概论》等一系列书籍,推动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新修方志的编撰和出版。
对苏州的编志,来新夏十分支持。王稼句告诉记者,2008年古吴轩出版社出版《友新六村志》,他作为这本书的策划人,曾专门去信,请来老作序。来老认为这本书记录已消失的村庄,很有价值,当即答应。
来新夏还亲自校点了《清嘉录》。王稼句介绍,这是清代苏州文士顾禄的著作,以十二月为序,记述苏州及附近地区的节令习俗,大量引证古今地志、诗文、经史。来老一共参考了4个版本,工作量可想而知,但治学严谨的他硬是忙里偷闲完成了校点。该点校本1986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为“明清笔记丛书”的一种,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
“这是《清嘉录》出版的首个校点本,为研究明清时代苏州地方史、社会史提供了重要参考”。王稼句说,后来,来老又对《清嘉录》校点本进行了修订,与他点校的《桐桥倚棹录》合为一册,收入200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中。
来新夏一生著作等身,除上面提到的《方志学概论》外,还编著有《北洋军阀史》、《古典目录学》、《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和《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等,被学界誉为“纵横三学”的著名学者。来新夏在这些学科领域都开一时风气之先。
来新夏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就,王稼句认为,主要靠的是两个字:认真。
王稼句介绍,来老曾在工作记录中写到,1962年8月2日至9日,气温在30℃以上,他从早晨到夜里,一门心思过录1932年4月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刊所载叶德辉《书目答问斠补》全文,弄的汗流浃背也不停歇。
提携后进,入室弟子说他像慈父
来新夏还十分注重提携后进。他唯一的入室弟子、苏州专职作家吴眉眉则觉得,来新夏是一位著作等身、桃李天下的著名教授,更像一位慈父。
吴眉眉回忆,她2005年5月在天津图书馆认识来新夏后,一遇到难题就首先想到求助来老,他也是有求必应。每有书籍出版,她也总是第一时间奉上,请来老批评,来老也必定及时回信加以鼓励。2010年5月22日晚上,来新夏夫妇一行来苏。吴眉眉大胆提出欲拜来新夏为师的想法,最后得到了来老的认可。于是5月24日晚餐时,吴眉眉向来老行了拜师礼,来新夏当即赠言:“博观约取,好学深思。”
吴眉眉说,自认识来老起,数年间先生不断谆谆教诲,还不时寄来著作供她学习,并费心从古典目录学教起;为她的《桃花坞岁时风情》写文章……此外,先生对待生活的淡泊,对待工作的兢兢业业,对待学问的一丝不苟,对待创作的满腔热忱等,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让她受益匪浅。
王稼句同样介绍,来新夏除教育了一大批在校学生外,还常常鼓励后学,并召集他和其他一些中青年编写丛书,如他曾负责撰写《花园文丛》中的《看云小集》等。王稼句说,这是来老对后学的信任,也让后学们得到了锻炼。
【新闻链接】
来新夏,浙江萧山人,1923年生于杭州,1942年考入辅仁大学历史系,师从陈垣、余嘉锡、张星烺、启功等著名学者,后入华北大学,随范文澜读研究生。1951年起,历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校务委员、图书馆馆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图书馆学情报学系主任、教育部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所属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
来新夏笔耕不辍,编著有《北洋军阀史》、《古典目录学》、《方志学概论》、《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和《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等历史学、目录学和方志学方面的著作,此外,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笔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