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添锦 摄影 张韶轩)11月20日,“《西南联大在叙永》南开大学分享会”在南开大学思源堂举办。活动由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南开大学图书馆主办,南开大学医学院、天津市严修研究会、天津市张伯苓研究会协办,为“南开校史文化沙龙”和“丽泽·南开新书对谈”系列活动。该书作者、南开大学师生代表、西南联大师生后人代表及相关领域专家出席活动。
西南联大是抗战期间中国高等教育的杰出代表,1940至1941年联大曾在四川叙永设立分校,这段历史以往较少受到关注。《西南联大在叙永:1940-1941》由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立等作者撰写,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精选了叙永师生及其后人有关西南联大生活、学习以及抗战的回忆性散文30余篇。通过珍贵的史料和亲历者口述,重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办学岁月,见证了中国学人在民族危亡时的文化坚守。
南开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许萌代表活动主办方致辞。她指出,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的不朽丰碑,叙永分校见证了联大师生在极端困苦中的坚守与奋斗,此次分享会不仅是对尘封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联大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
活动中,《西南联大在叙永》作者代表向南开大学医学院、图书馆、校史研究室赠书。南开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张丽向到场的8位作者代表颁发捐赠证书,以此感谢他们为整理联大历史资料作出的贡献。
活动由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陈鑫主持。《西南联大在叙永》作者代表带来了饱含深情与细节的历史回溯。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立,是西南联大学生王子光之女、王康侄女。她作为本书主编,分享了创作心路历程。她说,西南联大叙永分校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走出了浴血碧空的飞行员、浴血沙场的翻译官、献身革命的英烈、深耕学术的专家学者等诸多英才,他们的故事值得被永远铭记。本书的创作,正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与西南联大叙永分校设校85周年,让这段珍贵历史得以传世。
资深新闻工作者、西南联大总务长郑天挺的长孙郑光介绍,抗战时期联大经费紧张、图书匮乏,郑天挺、蒋梦麟等联大先贤围绕叙永分校的设立、取消等进行了艰难决策,当年的南开大学秘书长黄钰生为叙永校区选址专程进行实地调研,并在联大时期作出了重要贡献。
甘肃省工信委原副主任朱行之的母亲刘䜣年、大舅刘晋年均为西南联大叙永分校教师,家中还有3位亲人与联大工作、学习。他说,叙永分校的物质条件极为艰苦,师生夜间靠油灯、蜡烛照明学习,伙食多为清水煮白菜,但即便如此,师生们仍勤奋治学、教学相长。从历史细节中,可以窥见当年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与家国情怀。
中投汇沣置业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西南联大学生张世英和彭兰之子张晓岚分享了父母的故事。母亲彭兰当年为照顾患病外祖母滞留武汉,在日寇占领的艰难环境下辗转两年,才得以抵达叙永;父亲张世英1947年至1951年在南开大学哲学系任教,99岁时高龄还专门重返南开,情感深挚。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蒋本珊分享了父亲蒋大宗在叙永分校的求学经历。叙永时期条件艰苦,但学校对学生要求仍极为严格,严谨治学的态度让她深受触动。西南联大1944年毕业的学生被称为“叙永级”,他们入学在叙永,许多人曾应征从军,他们的求学与从军故事,构成了本书“薪火相传”部分的核心内容。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政处原副处长张磊,讲述了父亲张咸恭的求学与报国经历。父亲在叙永师从袁复礼等著名学者,后来深耕工程地质领域,填补了国家相关领域的空白。张磊的侄孙女赵玥曾以张咸恭的经历写作,获得“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全国特等奖,一篇文章联系起四代人,也让后人深受启迪。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嘉是一位“联三代”,他说参与这本书的编写是一次跨学科尝试,本书的史料价值源于作者们十多年的长期积累与严谨考证。他呼吁青年学子传承西南联大严谨治学的精神与坚守,怀揣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感,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活动中还播放了联大教师袁复礼之女袁刚、李广田之女李岫及联大学生马豫侄子马庆芳等未能到场作者的视频发言,鲜活的故事让现场师生深受震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