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黎书嘉)奶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近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跃动n次方”实践队在张海鹏老师的指导下,先后在天津空港经济区海河乳品新厂和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乳业开发区展开实践调研。从上游养殖环节的科学精细,到下游加工园区的集聚协同,从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到家庭养殖与中小企业生产的有效补充,实践队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了奶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和内在逻辑,以青年视角探究奶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实践队首先抵达了天津海河乳业新厂。作为深耕乳业六十余年的老字号品牌,海河乳业通过工业物联网、自动化生产线与RO反渗透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智能制造与品质管控。其协同创新中心与高校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并推出香菜牛油果味、煎饼果子味等极具地域特色风味的乳制品,以文化融合激活市场活力。此外海河乳业还构建起了覆盖奶源、生产和销售的全链条体系,并拓展至调味品、肉类等多领域,展现出强大的产业协同与生态化布局能力。
在蒙牛乳业和林格尔基地,队员们深入参观六期智能化车间,细致观察了酵磨、均质等工艺环节,深刻体会到了科技在提升奶质和生产效率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蒙牛通过中粮入股混改模式、国际化战略与党建引领的“1+1+1”党建工作机制,提升了企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同时,蒙牛在全球设立9大研发基地,与北大、南开等多所高校合作,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实践队还走访了不同规模的养殖户,考察奶业上游养殖端的发展情况。其中,一位个体养殖户因奶价波动和市场竞争激烈将奶牛养殖从产奶转向产肉,通过自购设备、建设冷库和开辟多元的销售渠道应对市场挑战,展现出基层养殖业的发展韧性。
在现代牧业和林牧场,队员们见证了高效的集约化养殖管理模式。万头存栏的牧场仅用200余人来管理,通过奶牛耳标信息化管理、阶段化饲料配比等手段,牧场实现了奶牛健康与产奶品质的双重保障。在关键的挤奶环节,牧场采用转盘式和并列式两种方式,转盘式挤奶设备可同时搭载几十头奶牛开展作业,全程保持“牛动人不动”的状态,极大提高了挤奶的工作效率。对比之下,“人动牛不动”的并列式挤奶则全程需要人工操作,工人劳动强度较大。两种方式24小时不间断挤奶,满足着乳企对原奶的巨大需求。
为应对原奶收购价走低、牧场亏损的行情,现代牧业和林牧场采取降本增效策略,在人员和奶牛饲料成本上严格把控。同时,与蒙牛建立良好合作模式,明确发展规划,通过相互持股形成紧密合作关系,稳定应对奶业全行业的调整和重构。
从奶牛的养殖,到原奶的生产和加工,乳制品的推出作为奶业全产业链的终端,渴求着更大的平台和机遇。实践队队员们走访了和林格尔县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孵化园,探究其对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增强乳业开发区综合承载能力的重要意义。该孵化园探索形成了“龙头引领、园区承载、集体融入、利益共享”的产业发展机制,通过蒙牛等大型乳品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吸引了天美华乳、草原红牛等企业带着蜂蜜牛奶粉、草原乳酪等丰富乳制品入驻,为奶业全产业链贯通发展提供了范例。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奶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全产业链各环节各主体的紧密协作,包括上游养殖的科学化和规模化、中游加工的智能化和一体化、下游销售的品牌化集群化等。面对奶价波动、市场转型等挑战,奶业各环节可以通过持续推动技术升级、借助政策支持与模式创新,探索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崭新的实践路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跃动n次方”实践队将继续深化相关研究,为奶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年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