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作出的科学判断,为进一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重镇,百多年来,南开大学始终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学术宗旨,扎根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服务国家发展、支撑文明进步,作育英才、繁荣学术,耕耘不辍、硕果累累。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特推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南开贡献”系列专稿,梳理总结百多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南开哲学社科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进程的卓越贡献、奋进姿态和远大目标,进一步激发广大南开哲学社科工作者,勇担历史使命,坚持“四个服务”,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努力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不断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境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加卓越的新贡献。
南开大学自1923年设立政治学系,1984年恢复重建,在经历了近40年的努力发展后,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政治学研究的重镇,长期稳居全国前列。南开政治学的突出特点是学科相对齐全,在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国际关系、中国政治等各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中国政府与政治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周恩来研究、人权研究等各具特色。南开政治学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己任,努力将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积极参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学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做出了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南开贡献。
一、南开政治学的底蕴
南开大学是国内较早发展政治学科的高等院校之一。发展早期的政治系学术实力雄厚,有一批知名学者先后在此任教,如徐谟、萧公权、罗隆基、梅汝璈、王赣愚等。这些具有留学背景的教师将欧美最新的政治学说引入中国,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也基本与欧美一致,学科发展走在时代前沿。在这样的环境下,南开大学在中国较早地发展了政治学科,吸引了很多知名学者,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论著,培养了不少人才,基本达到了张伯苓为南开大学设定的与欧美大学“并驾齐驱”的目标,为中国政治学的早期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徐谟开设的政体、政党、宪法等课程,大量吸收和借鉴了欧美最新科学资料和研究成果,内容、体系和方法都较先进,处于学科前沿,在当时有较大影响。王赣愚在哈佛大学获政治学博士学位,任教南开时在政治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1949年后他长期在南开大学从事政治学和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80年底中国政治学会成立,王赣愚任顾问,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学的恢复做出了贡献。萧公权也曾在南开大学任教,其《中国政治思想史》开创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先河,至今仍在该领域享有广泛影响。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积累
1984年,南开大学政治学恢复重建,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补课”的需求和压力下,南开政治学采取稳重而实用的发展战略,在政治学的主要领域展开脚踏实地的积累和探索,取得显著进步,为新时代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政府过程
朱光磊教授把政府过程概念系统地引入中国学术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创新性阐释,出版了《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等一系列著作和论文,为国内政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朱光磊教授的贡献在于:(1)将政府过程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引入中国学界,并加以本土化的改造;(2)提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基本关系是“党政关系”;(3)提出中国政府过程中的意见综合环节是由中国共产党党内的职能部门组织进行的。
中国特色的“发展政治学”
杨龙教授及其团队在国内较早展开发展政治学的系统研究,2005年出版国内第一部《发展政治学》专著,以中国的发展为个案,注重与中国有可比性的发展中大国的分析,全面系统地阐述发展中国家遇到的政治问题。以政治经济互动为依据,在分析经济的政治后果的基础上,注重政治对经济的作用研究,建立了政治与经济之间的传导机制,探讨了政治与经济相互作用的新规律。该分析框架被学术界称之为“关系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具有南开特色的理论体系。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史哲互用”
政治思想史研究是南开政治学的传统优势,孙晓春教授、季乃礼教授和早期的葛荃教授都是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学者。孙晓春教授是“马工程”教材《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首席专家,出版专著多部。南开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原创性贡献主要有:(1)强调史哲互用,化用一些西哲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意显著。(2)注重中西溯源性比较,以此解释中西思想史演进过程的差异。(3)注重探讨政治制度与政治思想间的关系,关注政治制度背后所蕴含的观念,以此补充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
农村政治学研究的南开团队
南开大学对于中国农村政治和三农问题的研究是改革开放之后最早的一批。20世纪90年代车铭洲教授就推动与欧博文教授和李连江博士合作开展农村政治学研究,1995年设立“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中心”。1995年程同顺教授首次以现代政治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问题,此后又系统开设了农村政治学的本硕博课程,出版《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等系列专著。目前南开大学已经建立起稳定的中国农村政治和三农研究团队。
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理论化和科学化
张睿壮教授较早在南开大学系统开设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课程,为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理论化和科学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刘丰、黄海涛和董柞壮等中青年学者相继在国际关系理论和方法方面做出了颇具特色的研究成果。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中国路径
南开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始国际政治经济学教学、科研和国际交流的高校之一。20世纪90年代王正毅教授在南开任教期间将“国际政治经济学”引入中国,围绕世界体系与中国、世界体系与边缘地带发展确立了中国学者研究世界体系论的范式和路径,是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开拓者。张发林、王翠文等在金融政治学、全球金融治理、国家金融安全、拉美现代化与发展主义等开展系列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和国内学术影响。
全球治理的中国贡献
南开大学的全球治理研究依托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蔡拓教授和吴志成教授任教南开期间先后培养和带领杨娜、刘兴华、王亚琪等逐渐形成全球治理的南开团队和研究特色。蔡拓教授在1994年出版《当代全球问题》,是国内最早研究全球问题的学者之一。吴志成教授较早就“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等全球治理重大理念进行解析,就“全球治理话语权”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成果。杨娜教授在欧盟治理研究上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
为比较政治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南开大学是全国最早发展比较政治学的高校之一。早在1991年李晨棻教授就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比较政治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谭融教授长期从事比较政治制度研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政治制度的研究,有较广泛影响,《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研究》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4年,程同顺教授开设“比较政治学”课程,出版《当代比较政治学理论》,并在《人民日报》发表相关理论文章。目前已经凝聚起有活力的比较政治研究队伍。
三、新时代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成绩
进入新时代以来,南开政治学开启理论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积极参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学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尝试提出有一定解释力的概念话语和理论成果。
职责同构
朱光磊教授等南开学者首次提出“职责同构”的概念,描述中国政府纵向间职责配置和机构设置上的“上下对口,左右对齐”现象。“职责同构”模式解释清楚了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县(市)、乡(镇)五级政府纵向间职责配置和机构设置的现实状况,指明了中国与西方主要国家在政府职责划分上的本质性差异,对央地关系、政府间关系、政府职能转变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重要意义。“职责同构”已经成为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界广泛认同的概念,实务界也越来越多的在技术性的视角上使用这个概念。
政府职责体系
针对“职责同构”的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朱光磊教授团队提出重点在于理清各个层次的政府各自应该侧重于管什么,确定哪些事情该由哪级政府干,即确权,要依法确定谁最应当和最便于行使哪些权力,从而做到各级政府各负其责,在此基础上再形成一张简明的“政府职责配置表”。政府职责体系概念的提出是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重要突破,超越了传统的集分、收放思路,以确权的方式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达到职权一致的目的。“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不仅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还在中央层次得到科学部署和积极推进。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和谐论
南开大学于21世纪初组建民族政治学研究团队,迅速成为国内民族政治学研究重镇。高永久教授和陈纪教授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视野中主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和谐论观点,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广泛认可的研究思路。其原创性贡献有:(1)指出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视为矛盾和对立的观点具有误导性,二者在价值和功能上是相互依存的。(2)强调并确立国家认同是民族成员归属层次的最高单位。(3)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系统提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关系建构的路径。
权力转移进程中的国家意志制衡论
在大国关系研究方面,韩召颖教授提出国际政治权力转移中的国家意志制衡理论。该成果独创性地提出了“国家意志”的概念和“国家意志制衡”的理论。历史上,权力和平转移的例子并不多见,1895年委内瑞拉危机的和平解决是英美之间在拉美地区权力和平转移的典型案例,而国家意志制衡是考察这一历史过程的关键性因素。韩召颖教授的国家意志制衡学说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曾刊登了美国学者专门评论该文的文章。
治理转型的“国家创制社会”逻辑
国家与社会关系是政治学的经典命题,但是长期由西方学者主导,形成了“制度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范式。吴晓林教授创造性地提出并运用“结构-过程”本土研究范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并且陆续得到应用。他在城市治理研究中打破西方学界“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分析框架,首创性地提出“国家创制社会”的逻辑,即:在社会力量薄弱的条件下,国家既创造社会伙伴,同时又使其运行在制度框架内,“寓管理于社会创制之中”是中国基层治理转型的“本土逻辑”。郭道久教授也从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角度,提出“强国家——强社会”的政社关系模式。
中国共产党的外交领导力
王存刚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国内学界率先提出“中国共产党外交领导力”这一概念,认为中国国际领导力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外交领导力,提升中国国际领导力,必须首先提升中国共产党外交领导力。他还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主要倡议者,是中央马工程教材《当代国际政治》课程组成员,在南开首次举办“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学术研讨会,相关研究成果产生了一定影响。
系统权威性的周恩来研究
1979年教育部批准在南开大学建立周恩来研究室,这是全中国高校系统第一家正式的周恩来研究机构。1997年周恩来研究中心成立。目前南开大学是国内外唯一招收周恩来研究方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高等院校。南开周恩来研究在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的贡献主要有:(1)建立国内高校系统最权威的周恩来研究机构。南开大学的周恩来研究开始时间最早,研究成果最系统,研究工作连续性最强,具有广泛的国际国内影响。(2)搭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交流平台。周恩来研究中心广泛开展境内外学术交流,连续举办了六届周恩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提高了南开大学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知名度。(3)围绕周恩来与中国的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等开展持续深入研究,徐行教授研究团队形成系列成果。
发展主义人权理论
跨学科人权研究是南开大学文科领域的特色之一,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于2011年被批准为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常健教授团队开创了人权政治学的研究,提出了“发展主义人权理论”,主张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构建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形成人权领域的“南开学派”。南开人权研究的开拓者张彭春曾作为人权委员会副主席,直接参与了《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对世界人权事业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中心还积极开展人权政策咨询建议、对外人权交往等工作,相关成果得到认可、获得重要批示,更为争取和提升中国在人权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有力支持。
政治学是经世致用的学科。展望将来,南开政治学必将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产出中国理论,构建中国话语;力争在转变政府职能、政治发展、国家安全、边疆治理等领域形成新的自主知识,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重大战略目标的达成。
本期来源: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执笔:程同顺 郭道久 王翠文
记者:吴军辉
插图:郭道久 康炯慧
专题策划:社科部 宣传部
统筹:管健 李娜 孟德龙 吴军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