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英先生的文集及部分学术著作
刘文英先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文化学家,也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期南开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学养深厚、涉猎广博,在中国古代哲学、原始思维、中国古代梦文化等多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理论贡献,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文英先生1939年2月出生于陕西乾县。读中学时,他偶然了解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始阅读哲学书籍并逐步确立了人生方向。1957年,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沉潜涵泳于经典文献和名师教泽,并且时常去聆听冯友兰等校外专家的讲座。正是得益于大学期间奠定的扎实功底,他在此后的学术生涯中得以融汇中西、贯通古今,且具有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视野。
1962年,刘文英先生大学毕业后,响应号召赴兰州大学任教,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在教学之余,他追踪哲学前沿问题研究,对辩证逻辑颇有兴趣,能够熟练阅读俄语哲学理论著作并可笔译,德语、英语也达到一定水平。两年后,他在《哲学译丛》上发表了《关于意识研究的几个问题》等三篇译文,体现出对于人类意识、思维、精神等哲学元问题的关注。在学术研究无法开展的岁月里,他依然保持着对屈原《天问》的思考,等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拂之时,他的新一篇学术论文发表于1978年的《文史哲》杂志上,题目即是《奇特而深邃的哲理诗——关于屈原的〈天问〉》。同时,他对于专业术语进行了多语种的溯源工作,并向文字学前辈虚心求教以充盈学养,这也为他日后从事根源性的研究工作筑牢了坚实的学术功底。
改革开放以后,刘文英先生的学术和思想逐渐走向成熟。1980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时空观念的产生和发展》(2000年修订本更名为《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在这本书中,先生自觉而熟练地运用了溯源的研究方法,不断追问思想的最初样态与产生原因。他在该书修订版自序中总结其特点在于:“不以人物和著作为中心,也不以某个历史阶段为限制,而是把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作为一个专题,由流溯源,再由源及流,系统考察这种观念的源流变化、发生发展,以及它所包含和所涉及的诸方面。”刘先生对于中国古人的时空观念,先考察从何而来,再探索如何而去,这种“溯源及流”的方法使得他的研究更为系统全面。他说:“就观念的溯源而言,现代西方称之为‘发生学方法’。在我看来,这是中国传统学术固有的一种方法。”他不仅在个人治学中频繁而纯熟地运用这一方法,还在教学育人的过程中系统地讲授这种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溯源意识。5年后,刘先生又出版了《中国古代意识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一书,从外在的时空观念转向内在的意识观念,对人类最为精微的精神世界展开探索。
刘文英先生这种“追本溯源”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助他步入充满魅力且少有问津的“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领域。这一拓荒性的研究异常艰难,要求研究者具备众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涉及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古文字学、历史语言学、古代天文历法、考古学、神话学等诸多领域,这些知识对于哲学专业出身的研究者来说,都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来获得。刘先生自改革开放之初便开始了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他将自己埋入如山似海的生僻材料之中,极深研几、探赜索隐,逐渐体贴出自己的一家之言,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始思维研究新体系。他积20余年心力凝聚而成90万字的专著《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于199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正如王生平先生的评价,这本书“标志着中国学人在这个领域已初步结束了西方学者的一统天下,开始了中西对话推陈出新的历程”。刘先生之所以能够数十年如一日探索人类思维之源头,是因为他心中有着强烈的溯源意识,渴求为“人类的道德规范起源何处”“人类的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如何产生”等重大问题提供根基稳固、脉络清晰的答案。他在该书“自序”中写道:“本书不是介绍西方某个学者或学派的工作,也不是对他们的理论、观点做注解。而是站在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上,用一个中国人的特殊眼光,来阐述一个中国人的特殊看法。不是个别问题上,而是一系列重大问题及整体上的特殊看法。”如今,当后学翻阅刘先生的这些文字时,依旧能够感受到字里行间透出来的中国学人的理论自信,为世界学术界全面深入地理解人类思维起源问题提供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本和中国现代学者的独到见解。刘先生的学术贡献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评价,《漫长的历史源头》一书于1998年斩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哲学类一等奖。
刘文英先生在研究原始思维的过程中,尤其对其中关于“梦”的部分深感兴趣,早在1982年他便开始酝酿此方面的研究。7年后,刘先生出版了《梦的迷信与梦的探索:中国古代宗教哲学和科学的一个侧面》,该书上编“中国古代的占梦迷信”系统性整理了中国古代占梦的种类与方法;下编“中国古代对梦的探索”抽丝剥茧地勾勒出隐藏在“迷信”名下的中国古人对梦的科学认识;外编“现代世界梦说的进展”系统性地比较东西方梦说,并且提出崭新的梦说理论。刘先生坚持:“应当把现代世界梦说的成就同中国古代梦说的精华结合起来,同时用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双重眼光,去审视人类精神的这种特殊现象。”基于这种理解,他的著作打破了西方梦学理论的垄断,并将研究心得凝结为第四章“一个中国人的新梦说”。这部书的问世产生了重要影响,钱学森先生主动写信向刘先生致意:“写这封信是为了向您表示敬意!因为您解答了精神学的一个根本问题……研究方法超过前人,完全正确……是有中国特色的,是中国人的胜利!”自此以后,刘先生就成了“追梦人”,先后写就《中国古代的梦书》(1990)、《星占与梦占》(1993)、《精神系统与新梦说》(1998)、《梦与中国文化》(2003)等专著,这些著作共同构建了一套富于中国特色的“新梦说”和精神分析理论体系,打破了西方弗洛伊德梦学思想一统天下的理论格局,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原始思维与梦学的研究之外,刘文英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等众多领域也颇有建树。他撰写了《韩非评传》(1976)、《王符评传》(1993)、《儒家文明:传统与传统的超越》(1999)等专著,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主编了《简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6)、《中国哲学史》(2002)、《中国哲学史史料学》(2002)等重点教材以及《哲学百科小辞典》(1987)。他还培养了众多学生,对兰州大学和南开大学的中国哲学学科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他曾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天津市特等劳模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刘文英先生为学界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他淡泊名利、不慕浮华,在冷门绝学中沉潜探索,在思维学、精神学领域重新激活了中国传统的智慧,挺立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翻开先生的论著不难发现,书中的每一个结论都有充分的史料作为论据,旁征博引不拘学科,但终以哲学思维把握纲纪,问题意识集中而敏锐。对于晚生后学而言,或许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未必能在刘先生所开辟的领域继续前行,但他探本溯源的问题意识和深造自得的治学精神,无疑将成为我们学术道路上的指引明灯。
(作者卢兴系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张瀚栩系南开大学哲学院本科生)
学人小传
刘文英(1939—2005),陕西乾县人。哲学家、哲学史家、文化学家。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执教于兰州大学和南开大学,曾任兰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哲学系主任,南开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著有《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梦的迷信与梦的探索:中国古代宗教哲学和科学的一个侧面》《精神系统与新梦说》《梦与中国文化》《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中国古代的意识观念》《王符评传》《儒家文明:传统与传统的超越》等,主编教材《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等。其著作已整理成九卷本《刘文英文集》(约550万字),2021年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5-04/18/content_143100_2083648.htm
审核:闫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