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中国教育报:南开联合团队在新污染物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大气微塑料可被植物叶片“吸入”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25年4月17日 1版发稿时间:2025-04-21 11:49

  本报讯(记者 陈欣然 通讯员 李享 李烨)日前,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汪磊课题组、教授孙红文课题组与美国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教授邢宝山课题组,以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东北大学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联合研究进展。

  该研究题为“叶片吸收促进植物对微塑料的富集”。团队针对植物叶片对大气微塑料的潜在吸收行为缺乏有力证明这一问题,利用质谱、高光谱、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联用等检测技术,突破了环境样品中微塑料的粒径尺寸限制及生物富集水平难以定量表征的研究瓶颈,实现了真实环境中植物叶内被吸收微塑料颗粒的成功观测,揭示了叶内富集微塑料与大气微塑料的关联,并在模拟暴露实验中阐明了微塑料可由叶片气孔吸收、通过质外体途径进入维管束,且会在毛状体中积累的吸收和富集机制。

  该研究首次明确提出叶片吸收大气微塑料是微塑料进入食物链和人体的重要途径,推动了微塑料污染研究领域的认知进步,是我国在新污染物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可为污染物的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植物吸收是很多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重要途径。植物可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微塑料,但其向上运输效率较低,对地上可食部分的贡献有限。大气中的微塑料污染广泛存在,如能被植物叶片直接吸收,将导致更直接的污染生态风险。南开大学的新污染物研究团队立足环境科学学科,结合地学、生态学与分析化学的方法和前沿技术,针对植物叶片对大气环境中微塑料的潜在吸收行为开展野外调查与实验室模拟研究。

  研究团队还采用现场采集的微塑料粉尘与荧光标记、铕标记微塑料颗粒开展多种形式的暴露实验,利用高光谱成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表征手段,揭示了微塑料被玉米叶片的气孔吸收,通过质外体途径转运至维管组织,以及在叶片毛状体中积累的行为规律。

  研究还报道了蔬菜中微塑料的浓度水平,提示了露天种植的叶菜类蔬菜对于微塑料人体暴露的重要贡献,揭示了植物对于环境微塑料进入食物链,进而引起生态系统与人体健康潜在风险的重要作用。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04/17/content_144740_18446027.htm

  审核:闫瑾

编辑:南欣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学校召开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
五四青年节:南开优秀青年和...
代数类课程研讨会暨“101计划...
珍贵古籍《疑年录》《清代公...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所属北化研...
我校召开新医科建设发展研讨会
南开大学学生合唱团建团30周...
南开大学召开省部级以上科研...
【学习教育】校领导为两学院...
济南市副市长一行来访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