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今晚报:南开大学开设京剧课程 近30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接受准专业训练
来源: 今晚报 2025年3月28日7版发稿时间:2025-03-28 15:06

  洋学生学京剧:从“一板一眼”到“有板有眼”

 

  第一节课学的是兰花掌、兰花指,天啊,中国人连手势都可以那么美吗?

  音调、唱腔都好难啊。不同的节奏,要配合高高低低的声音……

  第一次上妆太兴奋了,头上戴的、脸上画的、身上穿的,我们自己就互相拍不够。

  ——这是来自俄罗斯的南开大学硕士二年级留学生易国璐(Daria Egorova)经过京剧课实训后的最直观感受。

  从2019年开始,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开设了京剧实训课程,开课至今已有来自越南、泰国、俄罗斯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与中国同学一起接受了“准专业”的京剧训练。百学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演。昨日的“世界戏剧日”,当一位位洋气的小花旦们,在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的舞台上有板有眼地演唱“中国故事”时,文化情感的共鸣弥漫出独有的“南开戏韵”。

  学戏

  调门唱腔都是挑战

  最喜欢漂亮的扮相

  “我们跳过、我们唱过,但是京剧真是有太多特殊的地方。”易国璐是2023年来到南开大学,读对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京剧实训课是她硕士课程之一,也是她第一次接触到京剧。

  第一节讲的“形体”,就让她大开眼界。当老师温婉地展现京剧程式的一些基本手势时,易国璐就深深地被吸引住了——太美了,“我们的胸、手势到腿,都要注意,而且跟着老师练的时候不能分心。”

  第二节课开始学唱,让她体会了中国传统艺术“没有最难,只有更难”。京剧旦角的调门很高,这对易国璐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挑战。任课老师鼓励她说:“你现在其实可以唱到5层楼那么高了,再多练习练习,就能到7层楼那么高。”易国璐觉得自己现在的水平没有那么高,一直都在练。

  唱腔呢?“这个‘歌曲’的节奏、旋律更难。”时急时缓又得轻松流畅,而这又是吸引她的地方,再配上手势动作,边歌边舞,这样的体验她太喜欢了。

  这也的确上瘾。根据课程安排,每个星期都要有“打卡作业”,大家各自练习,然后用视频记录。“我们几个同学在一起,一边唱一边跳,一边互相帮助提醒唱得对不对、手势准不准。”常常是当时就把视频发给老师,让她直接指点。

  前几天的一次“正式表演”,让易国璐到现在都特别兴奋。光是化妆,一直从10:00到13:00,“穿上彩色的衣服,再配上手势动作,真是特别有感觉。”易国璐觉得自己一下就变成了一个天真烂漫的中国古代小姑娘,还没开唱大家就拿起手机互拍起来。

  和同学们一起上台,兴奋和紧张都有,那一刻,她感受到集文学、表演、音乐和舞台艺术于一身的京剧艺术非常博大精深,“演出时需要我们全神贯注,不能有丝毫分心。”

  “南开大学这样的课程安排,让我觉得真的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中。”在易国璐的心目中,传统京剧是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画着漂亮的脸蛋,唱得悠扬婉转,舞得蹁跹轻盈——总之,一切就像看到中国古画里的美,只不过,她还是认为这一段段的唱段叫“歌”。

  还有现代京剧,“今年学的‘我家的表叔数不清’。”虽然还没学会唱,但是易国璐已经开始期待她的新扮相了,“就在这个学期末。”

  教戏

  掰开揉碎一字一字地讲

  选好剧目弘扬传统文化

  南开大学从2019年起开设了京剧实训课程,大胆突破了通常艺术鉴赏课程实践不足的情况,在遵循戏剧表演特殊性和京剧艺术自身规律的前提下,聘请天津京剧院团和院校的专业老师,分行当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

  “教留学生和教中国孩子学京剧差不多,都是从零基础开始。”天津艺术职业学院的张福秀老师从2019年起,一直担任京剧实训课的授课教师,教授旦角行当。

  “同学们上课非常认真,中文水平很高。她们对中国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我们之间语言沟通基本没有障碍。”张福秀毫不吝啬地先夸奖了自己的洋学生们。也是在实际教学中,张福秀最大的感受就是:“对艺术的感悟不分国界,只要有感觉,学得就快。”

  为了帮留学生们找到“感觉”,课程设置也是精雕细琢。

  实训课不同于鉴赏课,直接开始戏曲的“唱念做打”训练。一开始,就要开嗓。

  “她们很热情开朗,所以并不怵头唱出来。”张福秀介绍说,曲目上会选择一些京剧流水板的唱段,打好简谱写上唱词,“有些国家没有四声发音,所以不着急唱,先带着大家念准音。”字正腔圆让大家听清楚,这是京剧的最基本要求。张福秀从教学实践角度说:“京剧旦角用假声的发音方法,对她们来说应该是最难的。”只能是掰开揉碎了一个字一个字地教,“这样也有好处,她们学完后,汉语表达就更加清晰了。”唱也是这样,一句太长,就两个字两个字地教。一堂课上,还有形体、姿势的训练,“扶鬓、叉腰式、跑圆场以及各种手势……一点点地融入进去,再和唱念结合,大家是越学越有兴趣。”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这样以实训体验为主的课程,就是让同学们真正走进课堂动起来。在课程设计上,结合国际学生的特点,着重介绍剧目背后的中国文化元素、东西方审美的差异等,让大家进一步“唱懂”中国,用京剧讲好中国故事,用京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所选的经典剧目,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的智慧,京剧表演基本功训练,能让留学生汲取到中国故事中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

  说戏

  从学校需要到学生需要

  艺术实践体验双向奔赴

  “一开始这是我们的需要,因为我们想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国的艺术真的有多好,有多难,然后有多美。”汉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刘佳告诉记者,后来发现这也成为了学生的需求,“因为他们来到中国学习,他们也特别希望能够有粉墨登场的机会,能够亲身体验中国的传统艺术。所以他们也非常需要有这样的实践体验机会,双向奔赴。”

  “中国有句俗语叫作‘百学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演’,这种亲身经历的感受是单纯的讲授所替代不了的,同学们亲身地练了、真的上台演了,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戏剧的精益求精,从而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戏剧的深刻精神内涵。”刘佳介绍说,开课至今,已有来自越南、泰国、俄罗斯、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与中国同学一起接受了“准专业”的京剧训练,学习了《红娘》《凤还巢》《桃花村》《金玉奴》以及《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多个经典剧目,看着舞台上神采奕奕的学生们字正腔圆地表演中国京剧,情感共鸣在丝弦鸣奏与大家的不断掌声中更加炽烈。

  实训课成效显著,师生们在2019年、2021年先后两次举办京剧专场演出,并多次受邀参加在校园内外举办的大型活动,多名学生在各种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此外,参加实训课程的师生们还共同拍摄了MV《京剧情》,这也是国内第一部由高校中外师生共同演绎的京剧MV作品。

  南开大学与京剧艺术有着很深的渊源,南开大学教授、张伯苓老校长的胞弟张彭春先生,曾担任梅兰芳先生1930年访美和1935年访苏演出剧团的总导演,对京剧的海外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是南开大学著名的“爱国三问”提出90周年,南开大学京剧传承基地正在对其原创推出的国内首部京剧校史剧《爱国三问》进行剧本的丰富与提升,旨在充分展示南开的爱国精神、奥运精神和戏剧精神。

  随着南开大学中外青少年优秀传统艺术实践基地入选教育部首批“中外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京剧实训课程将成为南开大学美育教育与来华事业中更突出的特色和亮点。

  记者 单炜炜 通讯员 李梦楚 安雅涵

  摄影 宗琪琪 唐浩博

  原文链接:http://jinwanbaoepaper.enorth.com.cn/jwb/html/2025-03/28/content_87650_2006425.htm

  审核:丛敏

编辑:南欣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国际著名统计学家南开共话AI...
张继平院士做客南开大学“陈...
诺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受...
南开大学两部作品入选2024年...
南开师生对话菲尔兹奖得主埃...
校领导赴江苏省开展招生宣传
孙昌璞院士应学生之邀做客“...
南开大学与天津市公安局内保...
南开两项目获评全国大思政课...
学校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