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今晚报:品味“弱德之美”
来源: 2025年01月07日 今晚报 第19版发稿时间:2025-01-08 10:08

  张 静

  在张惠言提出了“比兴”说、王国维提出了“境界”说的基础上,叶嘉莹先生针对词体的美感特质,提出了“弱德之美”。这种美感所具含的乃是在强大的外在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姿态的一种美。这种质素的显现并不全在于作者显意识的活动与追求,而是由于作者在作品显微结构中所无心表现出来的一种隐意识的无意呈现。

  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承受、坚持,还要有自己的一种操守,要完成自己。

  我们不妨来读一读朱彝尊的《桂殿秋》:“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在清末民初著名词学家况周颐看来,这首《桂殿秋》堪称“清词之冠”。那么,这首小词的好处究竟在哪里呢?

  这首词中的语汇和意象蕴含了能够引发读者丰富联想的巨大潜能。关键是在结尾两句“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舸”是什么?是舟、小船。跟“舟”相关的成语,“风雨同舟”“同舟共济”“逆水行舟”……都是用舟和船喻示人生处境。“舟”或者“舸”,这个意象有什么特点呢?同舟之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从此岸到彼岸——临时组成的一个集体。比如,在家庭中的父子、母女、姐妹、兄弟的关系,求学时期的同窗、室友,工作时期的同事、合作伙伴……都是因为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相聚在一起的。“共眠一舸”四个字,既写明了两人相处如此之近,又暗示了想与之亲近的强烈的主观愿望。“听秋雨”三个字则暗示了无眠的苦况,又与“共眠”二字形成强烈的反讽。而后句的“小簟轻衾各自寒”七个字,写的是外在客观环境之约束,所造成的难以逾越的痛苦。“簟”是什么?是身下的席子。“衾”是什么?是身上的薄被。“小簟轻衾”,如果用最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被窝儿——在这个世界上最低限度的真正属于我们个人的空间,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人世间的最基本的处境。但是,“簟”前面加了个“小”字,“衾”前面加了个“轻”字,“小”有拘限、局促的意味,而“轻”呢?有凉薄、不够安稳之意。“小簟轻衾”就使人感到一种最为无助与无奈的境遇,而后面还有“各自寒”三个字,更表现出一种无奈、无助之中,对于外在凄寒的独立忍受和承担。你有你的“小簟轻衾”,我有我的“小簟轻衾”,你的孤独寒凉,我无从真正知晓;而我的寂寞苦痛,你也无法完全感知。茫茫人海中,即使像你我这般亲近,可以同处一舟之内,彼此之间的隔膜却是如此无奈而又真实地存在。每个人都有着无法与人言说的孤独寒冷,只能独自忍受和承担,这也正是人世众生在苦难中一种普遍的共相。这种忍受和承担的精神,就代表了一种“弱德之美”的品质。所以,朱彝尊的这两句词,“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或许作者原意只是写对往事旧情的一种追忆,然而在写作过程中无意间用到的语法和词汇,却真实地描绘了主观内在愿望与客观外在约束之间的强烈对比和反差,从而赋予了文本足以引起读者人生感发联想的巨大潜能和共鸣,进而能够从个人具体情事中跳脱出来,喻示了芸芸众生“天教心愿与身违”(李煜《浣溪沙》)的共同处境,表现了一种不易察觉却又普遍存在、你我共有的弱德之美。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的孤独隔膜的人世共相,与鲁迅先生所说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而已集·小杂感》)何其相似?每个人的悲欢并不完全相同,毕竟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阅读积累、生活体验不尽相同,很难真正做到感同身受。

  捷克作家卡夫卡(他的代表作有《变形记》《城堡》等)也曾说过:“我在自己的家里,在那些最好、最亲的人中间,感觉比陌生人还要陌生。”(《致菲利斯》)“母亲对我的爱,正如她对我的不理解一样深。”(《致菲利斯》)也就是说,世界上本就不存在能完全体会自己感受的人,即使是亲如母子、情同伴侣,也无法避免这种隔膜和疏离。大家看,从人类情感共通性上来解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之间确实有共同之处。

  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经典,传播的不仅仅是“画面”,更传递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判断。不同地域、不同国度的读者都可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代入,让千百年前的经典作品超越时间、空间、民族、国家界限,活在当下,诉说当代人的生命感悟。

编辑:韦承金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南开大学校董鲍际刚一行来访
张智中:攀登汉诗英译高峰 传...
学校召开会议推动本科教育教...
南开大学有机新物质创造前沿...
学校团委召开2024年度基层团...
“冰玉臻语——2025·哈尔滨尹...
南开案例入选国家语委“典耀...
南开团队设计用于烧伤愈合和...
南开大学两门课程入选全国干...
南开大学与中国资源循环集团...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