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史学家魏收在其《魏书·儒林传》末说:“古语云:‘容体不足观,勇力不足恃,族姓不足道,先祖不足称,然而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其惟学乎?!’”北魏藏书大家李业兴,即是靠努力学习而“流声后裔”的。
李业兴(484—549),上党长子(今山西长子)人,《魏书》《北史》并有传。其祖父和父亲都曾凭借儒学举为孝廉。据本传记述,业兴少年正直不阿,刻苦学习,“负帙从师,不惮勤苦。耽思章句,好览异说”。后师事儒者徐遵明,曾于赵、魏(今河北)一带游学。业兴后来博涉百家,“图纬、风角、天文、占候无不详练,尤长算历。虽在贫贱,常自矜负,若礼待不足,纵于权贵,不为之屈”。
李业兴也曾举孝廉,做过校书郎官。当时,世行历法有缺陷,多位历法学家各自编出新历,李业兴的《戊子历》亦在其中,宣武帝“诏令共为一历”,众人讨论后,视业兴《戊子历》最佳,从而被采用。孝庄帝即位初,业兴为著作佐郎,因造历之功,赐爵“长子伯”。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业兴随东魏孝静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邺城曾为多个朝代都城,此时已有所毁损,高官辛术向静帝建议,“今邺都虽旧,基址毁灭,又图记参差,事宜审定……李业兴硕学通儒,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意即东魏建国之初,准备修葺邺城,而遗留下的邺城图志各不相同,请博学的业兴对其做实地考察,再结合历史图记,由画工配合绘出新城图,重加建设,由此可见业兴之学养和名望。东魏政权一切草创,要复兴代表皇权的声乐、服饰和百戏等,因业兴学识渊博而预其事。过了两年,业兴出使萧梁,与萧梁学者朱异就经书一些内容进行论辩,朱异常不能答。梁武帝于学问好胜,亲自诘难业兴,业兴引经据典,对答如流,而不能屈,最后武帝搬出玄学难之,业兴说平素不研玄学,不敢妄言,武帝才捞回点面子。业兴返回后为国子祭酒。其藏书故事,据《魏书》记载:“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治,躬加题帖,其家所有,垂将万卷。览读不息,多有异闻,诸儒服其渊博。”业兴藏书万卷,阅读不辍,如有破损,亲手补治,还将心得常题书上,以见其爱书治学之执着。
原文链接:http://jinwanbaoepaper.enorth.com.cn/jwb/html/2024-11/14/content_87662_1510022.htm
审核:韦承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