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南开大学 >> 媒体南开
今晚报:藏书家故事|抄书藏书校书的刘穆之和傅隆
来源: 《今晚报》2024年7月4日19版发稿时间:2024-07-15 20:54

陈德弟

  写本时代,特别是魏晋以后,纸质图书代替了简帛坟籍,用纸抄写十分方便,长宽剪裁,粘补所需,随心所欲,于是抄书、藏书、著书盛行起来,稍有文化尤其条件较好者,遂躬自动手,抄书增识,藏书便用,校书除谬。三者兼为者,刘穆之和傅隆便是代表。

  刘穆之(360—417)字道和,小字道民,东晋末年莒县(今属山东)人,《宋书》《南史》并有传。他本是汉室宗亲,世代居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辖区),家族衰落后,年少时过着贫穷生活,但喜欢读书,博览多通,聪明睿智,积极进取。步入仕途后,初为晋琅琊府主簿,展露出经略才能,获刘裕(即后来的刘宋开国皇帝)赏识。刘裕每次率军出征,都让他镇守京师。当时有许多大事,皆由他裁决。他处理得都很妥当,特别是在平定叛乱和扭转社会颓败风气方面,他不畏艰险,以身作则,旋致社会稳定,世风好转,后人把他比作萧何。刘裕文化不高,发布告时字写得很差,他提醒刘裕把字写好一些,以立威望,可刘裕不能,他出主意说,把字写大,一尺见方,大有所包,气势也美,“高祖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宋书》本传)。

  刘穆之和同僚朱龄石皆能熟练处理文案,曾在刘裕面前比赛谁处理迅速,从早上到中午,穆之共处理百函,龄石仅完成八十函,且穆之百函中无误。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内总朝政,外供军旅”繁忙的情况下,“裁(通才)有闲暇,手自写书,寻览篇章,校定坟籍”(同前)。就是说,他在政务之余,一有闲暇,就亲手抄书,还寻览所藏书籍,进行校勘,以正讹谬,庋为定本。

  我们介绍了很多藏书家,但真正既藏亦校的不多。无独有偶,比刘穆之稍晚的傅隆,也是既藏亦校的爱书人。

  傅隆(369—451)字伯祚,南朝宋北地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人,《宋书》《南史》并有传。他祖父和父亲皆早亡,又无近属,所以少年孤独贫穷,但早慧有品。他十四岁时步入仕途,有能名,先后做过参军、左丞、县令、郡守等,终太常官。《宋书》本传说他“归老在家,手不释卷,博学多通,特精《三礼》(指《仪礼》《周礼》《礼记》),谨于奉公,常手抄书籍。”就是说,他致仕后,在家仍读书研学,还经常手抄图书。又据《南齐书·虞玩之传》记载:傅隆“年出七十,犹手自书籍,躬加隐校”。由此而知,傅隆藏书皆其手抄所积,而且还经常审查、校勘、订误。

  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皆赖这些爱书、藏书、校书者,才得以少误而流传下来。

编辑:李梦楚

微信往期推送
更多...
首届“迦陵杯·中华诗教大会”...
​南开大学-格拉斯哥大学联合...
南开大学新增“低空技术与工...
南开师生在天津市第五届公共...
校党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听取...
韩国济州汉拿大学副校长一行来访
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讲...
沙特阿拉伯努拉公主大学一行来访
学校召开2025年第二次理工科...
南开大学获2029年亚洲化学大...
新闻热线:022-23508464 022-85358737投稿信箱:nknews@nankai.edu.cn
本网站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设计维护 Copyright@2014 津ICP备12003308号-1
南开大学 校史网
版权声明:本网站由南开大学版权所有,如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出处。